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婚礼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风俗习惯记述家乡古今婚礼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1期  作者:金重武 出版时间:2008-01-10
    关键字: 传统婚礼 婚礼习俗 闹洞房

    每到春节前后,各种婚礼也相继拉开序幕,旅行婚礼、集体婚体、古今殿堂婚礼,都达到了高峰,与此同时,与众不同的新人要求自己的婚礼个性化。传统婚礼风俗在古今农村的婚礼场面出现了浓厚兴趣的感觉,全场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村就像一个大家庭,平时再有矛盾什么的,在对方办大喜事这天,也必定笑脸相对,见这种感觉就来自于迎亲当天最热闹的宴会,几十桌酒席就摆在院子里,大客厅里和邻居的客厅借宴,你想不到的是,无论桌灯、碗筷都是乡亲们自愿从家里凑来的,就连大厨也是从村里烧菜高手

  • 文章草原婚礼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10期  作者:梅濟民 出版时间:1982-02-01
    关键字: 宴席 婚礼 草原 亲友 仪式

    鸣哇嘡嘡嘡,呜哇嘡嘡嘡。是谁家牧场又有喜事呵!呜哇嘡嘡嘡,呜哇嘡嘡嘡。巴克哈伦草原上蓝晶晶的夏空,浸染着凝碧的江水,仿佛整个边塞都罩上了一层喜庆的气氛,在这翡翠一般碧绿而悠闲的夏日里,是草原儿女们婚嫁的最好季节。柔情的柳条儿,掩衬着雪白的云彩,浪漫的花朵,铺满在原野上,为了迎接这一串喜洋洋的日子,边塞上的山河是装饰得够华丽的了。燕子双双,竞夸轻俊,飞掠在牧野上,快乐的气氛随着人们的忙碌正在牧场上增长,在举行婚礼的头几天,场上的家畜都要回避到远离牧场的地方

  • 文章北方婚嫁趣事多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郭有文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北方 婚嫁 风土习俗 趣闻 婚礼

    家家户户都会有嫁娶,但花轿并不是每家都有的,而是富有的人家准备很多顶,用来出租的。富有人家都讲排场,迎娶要用八个人抬的花轿,称之为「八抬轿」;平常的人家多用「四抬轿」。新郞、新娘是现在时髦的称呼,那时新郞不叫新郞,叫「新女婿;新娘也不称新娘,叫「新媳妇」。「媳妇」一词本来是公婆对儿媳的称呼,但北方人对新娘不管辈份和关系,却一槪以「新媳妇」称之。一般人称「结婚」,男方为「娶媳妇」;女方那边则叫「嫁闺女」。经过「媒妁之言」以后,要先行「订婚礼」,但也不叫「订婚

  • 文章靑田早年鄕下的结婚礼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7卷 第8期  作者:項建章  出版时间:1995-08-10
    关键字: 家乡风俗 婚礼 习俗

    结婚的意义、礼记里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简单说,婚礼包含了三种作用与意义,第一:它可以联络男女两姓、两族,甚至两国间的友谊,如汉代的王昭君、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甸奴、吐番为的是和亲。第二:婚礼完成后,可以使上祖宗的宗庙之礼,备而无缺。第三:新婚之后,燕尔敦伦,生男育女,緜延后代,以使先人血统遗续万年,老人常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此意也。我们靑田婚礼谈来趣味多多,先从提亲说起,提亲者不一定是媒婆,许多系亲友视

  • 文章鄕情瑣記(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2期  作者:張純義  出版时间:1990-06-01
    关键字: 风土习俗 迎亲 婚礼 人物回忆

    陪送,选用两个精致细瓷小碗,装满米面,上面帖上大红喜字,亦算陪嫁之米粮之意。再备两个与提灯的男孩相仿的女孩跟轿,在花轿进行时,前方左右,各一男孩提着一对大红沙灯。轿后的两边,则由两个女孩扶轿而行。现时婚礼中之牵沙花童,大槪就是根据着这个习俗演变而来的。接待准备妥当,女方则配合着先请算命先生看好的时辰,把女儿的长辫子梳上去成个扎角型,家鄕人把原配夫妻称为扎角夫妻的原因,大槪就是这个来由。梳洗打扮之后,行拜别宗祖及双亲之跪拜大礼,旋即笑声大放的由舅执辈背上花轿

  • 文章扁与乾隆豪奢婚礼古今谈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57期  作者:汪大華 出版时间:2005-10-10
    关键字: 陈水扁 陈致中结婚 乾隆嫁女 豪奢婚礼

    总统陈水扁公子陈致中结婚,陈黄二府着实风光了好一阵子,迄今多日,犹为坊间热门话题。据媒体报导,自下聘以至迎娶,其豪华盛况,足以媲美欧洲皇室云云,较诸日本最近某公主下嫁之低调寒酸,日本人诚相形见绌,有点小家子气。偶读中国历史,发现陈水扁对子女婚礼之重视,竟与清朝乾隆皇帝无分轩轾,就此而论,陈水扁倒不曾去「中国化」。兹试就陈水扁娶嫁与乾隆皇嫁女作一比较,以备他日修国史者采风载籍!乾隆皇十五女原为妃嫔所生,依照清皇室制度,原祇能封为和硕公主,但因乾隆宠爱,却

  • 文章蒙古的婚礼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8期  作者:扎奇斯欽  出版时间:1981-02-01
    关键字: 蒙古秘史 婚姻习俗 婚礼 迎亲 出嫁

    外,喇嘛是不来参加的,因为成家的婚礼与他们出家的宗旨是不合的。如今神州陆沉,礼法散失,上述的一切,是否已成明日黄花?遥念及此,不禁又觉忐忑不安了。[1] 「哈达」是一块丝绸织作的,上有佛敎花纹,花纹有淡靑有纯白两种。其中以白者为尙。传说是最初从天而降的。纵着折成三折,以开口方向赠呈对方。象征福泽绵长,前途无限。[2] 「十善之福」是佛敎中的十种善德。[3] 「原配」蒙古语作abali gergen。按蒙古社会曾为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在诸妻

  • 文章故鄉固始(續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4卷 第4期  作者:絮清  出版时间:2002-10-01
    关键字: 风俗习惯 丧礼 婚礼 过年

    回去。「出殡」:选定吉日良辰,雇请扛夫十六人将棺木抬到先已掘妥墓穴的坟茔地去,首由孝子摔破牢盆,手捧灵位,打起引魂幡引到墓穴,由地理先生用罗盘校正山、向,掐准时刻投下第一块泥土,众亲友接着一致效力,棺木逐渐被掩埋不见,行过告别式,吊者纷纷散去,这桩大白喜事才算圆满结束,至于稍后还有「起殃」、「回煞」七七日皆有仪式,未免事涉迷信,今日就不必再说了。乙、婚礼周礼肇端乎夫妇,人伦莫大于乾坤,男婚女嫁,号为终身大事,故次及之。先从议婚开始,指腹为婚,现在已不

  • 文章貼紅雙喜婚俗起源於王安石 轉載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2卷 第1期  作者:楚寒 沈國楨 出版时间:2010-01-10
    关键字: 王安石 婚礼习俗 红双喜 习俗起源

    中國人逢有結婚吉慶時,愛在門戶、窗牖、廳堂和洞房器物上貼上紅紙雙喜字,反映了人們盼望喜事成雙來臨的心理。這一習俗與北宋名臣王安石雙喜臨門的故事有關。相傳王安石二十歲時從老家江西去京師汴梁趕考,途中為了方便,到汴梁城東舅父家中住宿。在城東門樓上,見到一副上聯:「玉帝行兵,風槍魚箭,雷旗閃鼓,天作證。」他搖頭吟畢,不禁拍手稱好。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場上筆試出眾,主考官又傳他面試,指著廳前的飛龍旗說:「龍王設宴,月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命他答對。王安石即拿...

  • 文章旧式婚礼中的小揷曲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87期  作者:湯康雄 出版时间:1975-10-01
    关键字: 婚礼 新郎 新娘 礼仪 洞房

    昔日家鄕風俗,對於結婚喜期,貧寒家庭除外,中上之家,無不踵事舖張,講究場面,賀客盈門,鼓樂喧天,筵開二三日,熱閙四五天,極奢侈繁華之能事。結婚儀式,名目綦多,如坐花轎,請方巾,拜天地,祭祖先,向尊長見禮,受小輩叩見,曁賀郞酒,待筵酒,合酒,閙新房,吵新房等等,不勝枚擧。過去旅臺諸位鄕長,在本刊上,曾寫過不少鴻文,筆者也有濫竽充數之作,玆不再述,免炒冷飯。今將事屬迷信,但頗有趣味,而爲人人所注意,並且從來沒有那一位執過筆的幾種小揷曲,就記憶所及,概述一二,...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