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县志记载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大方永貞橋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36期  作者:譚昭文  出版时间:2011-02-02
    关键字: 大方县 永贞桥 县志记载 历史沿革

    大方 譚昭文大方縣城東南方距城四十華里,有一條河叫仲麥河,河邊一個叫海峰口的地方,有座石橋名為「永貞橋」。因地處海峰口,這座橋又被當地人稱海峰口大橋。據《大定縣志.建置志》記載,仲麥河海峰口處,前後曾建過三座橋。第一座建於何年及何人修建,縣志上說,由於「斷碑殘零,其由來已不可考」。傾折時間是嘉慶初年。第二座由鄉人李純玉、譚汝翼重行修茸。長、寬、高在原來的基礎上都有所增加,但竣工不久,又被山洪所毀。以後的數十年間「乘輿莫濟」。至道光初年,郡人譚開來出資再度修...

  • 文章大埔明代古城重現雄姿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大埔 明代古城 修复工程 县志记载 历史背景

    我省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最好的明代城牆——大埔縣三河壩明代古城牆及城門箭樓修復主體工程於一月四日竣工,並於今年春節正式向遊人開放。據了解,用於修復明代古城牆外牆及城門箭樓的十多萬塊磚,全部是四四〇多年前修築城牆時燒製、後來城牆坍塌深埋地下直到修復時才挖出來的明代城牆磚。據《大埔縣誌》記載,位於梅江、汀江、梅潭河匯合處韓江源頭的三河明代古城,築於明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年)。三河城為磚石結構,城牆長一五四七米,高四、五米,上寬二、四米,下寬三、三米。整座城牆...

  • 文章廣西的客家人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广西 客家人 地域分布 县志记载 太平天国起义

    廣西位於中國的南疆,東、北、西三面分別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交界,人口四千多萬。由此地理上的原因,廣西成爲多民族聚居地,包括了漢、壯、苗、瑤、侗、佬、京、彞等,其中壯族約一千五百多萬,是我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由於民族眾多,因而語言也十分複雜、豐富。壯有壯話,苗有苗話。廣西的漢族也是千百年來的外地移民,其中以講桂林、柳州官話和廣府語(白話)者居多。廣西的客家人約有三、四百萬。其分佈既有一定的規律,也有十分奇特甚至不可思議之處。廣西的純客家縣有陸川、博白...

  • 文章最早前來台灣的汀州人——劉國軒

    来源期刊:《長汀會訊》 第3期  作者:鍾國珍  出版时间:1983-01-01
    关键字: 泉漳移民 追随郑成功 征战沙场 汀州府志记载 淡水县志记载 汀州遗俗

    台灣的居民除高山族以外,大都是從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移殖而來的。其中以福建沿海閩南各縣泉州漳州兩府的人,來得最早,人數也最多。他們大多是隨延平郡王鄭成功渡海來台,抱持民族大義,矢志反淸復明的。至於福州人和粤東的客家人,大槪是淸朝康熙乾隆時代,才陸續移殖來台。汀州方面因毗鄰粤東,他們多數也是到了淸朝才跟隨粤東人移殖來台。但汀州人也有很早就追隨鄭成功前來台灣的,據史册所載,信而有徵的,則有劉國軒其人。他便是最早前來台灣的汀州人。連雅堂先生所著台灣通史有劉國軒傳...

  • 文章棗陽與棘陽的歷史淵源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32期  作者:吳祥明 楊振華 出版时间:2015-01-01
    关键字: 棘阳与枣阳有关 两个棘阳 汉棘阳地理位置 反莽路线 流经情况 县志记载 考古发掘 意义深远

    關於棗陽與歷史上棘陽的關係,對於棗陽人來說,已是早有定論。老《棗陽縣誌》明確記載:“按棗陽之名,實承棘陽而立,別無取義。自隨立棗陽,而棘陽于南齊時已廢,當時吾縣境內尚有舂陵、蔡陽兩縣,而棗陽之地由棘陽附入者,必不少矣。”又《晉書·棗據傳》載:“初姓棘,後改為棗。”這些記載如此明確,按說棗陽由棘陽轉換而來應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尤其,近些年來,還有不少熱心棗陽曆史的士人和專家學者,通過考察和查閱各類相關史料,從而進一步證明和肯定了縣誌的結論意見。然而,也出現了...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