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医药史共返回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海邦药杂录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1期  作者:吳舟  出版时间:1996-03-01
    关键字: 医药 伊尹 国药堂号 药物贡品 图经本草

    海邦药,华章灿烂,欲撰全,实难胜任。无奈乐此不倦,故而泛舟海,俯拾一鳞半爪,兹作小记,以响读者。汤药始祖—伊尹位于灌云县城东北约二十公里处,有一座峰峦俊秀,岩岫嵯峨,草木葱茏,泉水汇漾,古迹处处,清花送香的探幽胜地—伊芦山。相传,这里是我国最早的美食家商朝开国元勋伊尹晚年采药之所,因以为名伊菜山,后又演称为伊芦山。《连云名胜一瞥》记说,伊尹隐居此山结茅为芦,故名。伊尹,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耕于莘野,尝负鼎俎,以

  • 文章三七的由來與其造福人類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8期  作者:嚴餘昌  出版时间:1998-12-25
    关键字: 三七 历史渊源 医药功效 经济效益 地方特产

    是苗语「cbei」(猜意为山漆)的意译,它来源于最早发现,使用三七的苗族先人,他们认为三七「能合金疮,如漆粘物」故把三七同漆家具的山溙都称为「cbei」。后来人们为了将其同「山漆」区分开来且便于书写就把它写作「三七」。另一种说法是「三七」因每株平抽三枝,每枝并生五至七叶而名为「三七」。三七在西南山区民间运用的历源远流长,但文字记载始见于杨清叟的《仙传外科方集》(一三七八年)自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将其收入药学典藉《本草纲目》载:「三七」又名「金不换」。足证

  • 文章唐代的醫學(上)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79期  作者:鄧寶輝  出版时间:1990-05-01
    关键字: 中国文化史 唐代 医药事业 医疗教育

    唐代的医药事业方面的成就,是我国文化上的重要的环节,虽然隋代创设了「太医署」,并且藉著此组织实现了我国教育上关于医疗教育计划的第一步骤,因为当时的太医署内设有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等官职(注一),统理关于医药学的教学事宜;不过,唐代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具体和完善的医学教育计划在我国获得了开花结果的机会。造成唐代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政府发挥了太医署管理全国医药事务的潜能。考唐代太医署的组织相当庞大和严密——新唐书百官志

共3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