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剧目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秦腔八大傳統絶技介紹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秦腔 八大传统绝技 剧目介绍

    的景象。现在已不用此技。「吹火」——中国秦腔八大传统绝技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调《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转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磨姑云火等。单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

  • 文章新編隋唐歌舞劇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3期  作者:藝萌  出版时间:1997-10-30
    关键字: 《踏谣娘》 传统剧目 歌舞戏 史料考证

    街苦怨已久,遂向邻里哭诉其不幸;又因其善歌,边哭诉边摇顿其身,故称「踏摇」,每歌一段,邻里和之以「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至后,人们认为「踏」和「摇」都是形容体态的,而未涉及到「歌」,稍显不足,故改「摇」为「谣」(摇:歌谣)。这样就剧名而言便无可非议了。把《踏》剧称之为「歌舞剧」始见于《归唐书.音乐志》,非今人命名。当时歌舞剧还有《大面》、《拨头》、《窟■子》、《兰陵王》等剧目,只是其剧设有《踏》剧记述的更详尽罢了。而中国戏剧之产生和产生的年代,大抵

  • 文章京劇在台發展概述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9期  作者:郭光啓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京剧 戏馆变迁史 名角介绍 经典剧目介绍

    更名新舞台(一九一六—一九二三年间)。馆主不惜重金邀请了上海各戏班到台湾献艺,先后有:上天仙京班、京都天胜京班、京都复胜班、京都三庆班、上海如意女班等。贴演剧目有:精忠传、孟姜女、卖绒花、天堂州、忠孝双全、刘备招亲等。演员有眞海棠红、谢香凤、马春樵、王春华、石炳奎、小龚云甫、庆奎官、赵福奎等。一九二四年,第二家戏院—永乐戏院—永乐座(即永乐戏院)开幕,遂形成两家戏院兢争的局面。永乐座建筑在后,内部设备新颖,京剧演出中心逐渐转移到永乐戏院。该院成立后(一九二四

  • 文章寧海平調及其藝術特色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94期  作者:干富偉 出版时间:2002-01-10
    关键字: 宁海平调 折子戏 地方戏曲 传统剧目 戏剧演绎

    宁海平调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宁海、宁波、奉化、舟山等地。又称「宁海本地班」,在宁海北部则习称「调腔」。宁海平调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源于新昌调腔的「三坑班」,一说来自宁波昆剧的「甬昆班」。就其剧目与曲牌看,与新昌调腔较接近;但据一些老艺人回忆,自晚清起,不少艺人来自宁波的「五公社」(甬昆班「五座堂」,为既唱昆曲又唱调腔的班社),且宁海平调的演唱风格较新昌调腔细腻、平柔,其小丑的道白不用绍兴方言而用苏白,均为昆曲的特征。据此,可以认为,它是明末清初

  • 文章昆明花燈事略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4期  作者:光曙 出版时间:1994-12-25
    关键字: 花灯 小东门外 艺人 旧灯剧 曲调 剧目

    、〈打枣杆〉、〈金纽丝〉、〈开财门〉、〈倒扳桨〉、〈绣香袋〉、〈渔翁乐〉、〈元霄花鼓〉、〈叠断桥〉等,剧目有《乡城亲家》、《打渔》、《赵匡胤打枣》、《七星桥》、《前逼、后逼》、(即《朱买臣休妻》)、《包二接姐姐》、《板凳龙》、《打花鼓》、《霸王鞭》…等。曲调来自明清江南小曲,剧目大都出自乾隆年间成书的《缀白裘》。每逢春节,艺人们便迎来「灯神」(「老郎菩萨」像)开始踩台演唱花灯,直到正月十五日把「灯神」送到盘龙江畔,演出便算结束了,平时很少有演出。这种昆明旧灯

  • 文章激昂慷慨不尋常——簡述北路梆子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7期  作者:武兆鵬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北路梆子 历史渊源 主要特点 传统剧目 兴衰变化

    普及样板戏」时又加入西洋管弦乐器,至八〇年代,有的剧团还因戏制宜地加入新潮的电子琴以至爵士鼓,大大丰富了北路梆子乐曲的表现力。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现存抄本达四百多个。其中一部分源于元明戏曲,如《血手印》、《火焰驹》、《一捧雪》、《李三娘》等。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演义和章回小说,如「三国戏」、「水浒戏」、「列国戏」、「隋唐戏」、「西游戏」等,分「本戏」、「回戏」、「出戏」。本戏,即演一个晩会的整本大戏,如《八义图》、《凤仪亭》、《春秋配》等;回戏,指演一两个小时

  • 文章漫談河南梆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8期  作者:孫秉傑 出版时间:1975-08-25
    关键字: 戏剧文化 河南梆子 唱腔表演 经典剧目

    戲劇是綜合性的形象藝術,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它具有移風易俗,潛移默化的敎育功能,亦爲民族生活方式中休閒娛樂,調劑身心所不可缺少者。由於我國版圖遼闊,山川縱橫,宗族繁盛,風尙殊異,因而產生了各地區形形色色,多采多姿的地方戲劇。其中除平劇已演進而成國劇外,流行區域之廣,欣賞人數之衆者,當首推河南梆子(簡稱河南戲或豫劇)。河南梆子流行河南全省縣巿城鎭鄕村,家喩戶曉,上自達官顯宦,下至販夫走卒,男女老幼,無不一致愛好,且率多會「票」上幾齣,或「吼」出幾句者。擧凡...

  • 文章海州文化簡況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4期  作者:李建生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民间艺术 白宝山 京剧 传统剧目 抗日宣传 民众教育馆

    一、民初海州文艺的兴起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初期,古城海州只有几所学校,几乎没有官办文化事业,清宣统末年,白宝山以宣武军统领进驻海州。一九一五年升任海州鎭守史,相继任独立师师长,在海州达二十余年,他吃饭时皆要奏军乐。白宝山和海州有钱士绅,地主杨少如、杨采臣、谢希余等交往甚密,他们特别爱好文艺,在白宝山的支持下,刺激海州京剧业和民间文艺有所发展,每天城隍庙京剧戏台皆有演出,有时在天后宫戏台演出,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杨家将」、「西厢记」、「打渔杀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