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何如璋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何如璋故居人境庐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楊燕秀 蕭紹彬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何如 故居建筑 客家府第建筑 历史价值

    梅县清代变法维新著名活动家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名闻遐迩。而大埔也有人境庐却鲜为人知。此庐座落在湖寮鎭双坑村田心小村。据双坑《崧里何氏族史》记载,为何如璋故居。何如璋,字子峨,一八三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我国首任驻日本大使。尔后任福建船政大臣、韩山书院讲席等职。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属上下堂两回廊的双堂屋,座西北向东南、方位坤兼申。进大门,过屛风,院内兰桂飘香,其中有一株造型奇特的百年黄皮果树。门前修竹婆娑,小溪蜿蜒,属典型客家府第式建筑。据云

  • 文章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田辛墾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何如 驻日外交 东渡日本 《使东述略》 国家主权

    何如璋字子峨(一八三八至一八九一)大埔湖寮双坑人,清朝首任驻日本国公使,是一位爱国外交家。何自幼勤奋,牛角挂书,终成大器。一八六一年举于乡,后为五品知县。一八六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不久升侍讲。由于热心研究财务,得李鸿章荐为首任清政府驻日本国钦差大臣。一八七七年十月,组成以何如璋为公使,张斯桂为副使,黄遵宪为参赞以及随员僚佐二十余人的第一任驻日使团,随即东渡日本。这是中日两国自隋唐以来,第一个以正式国书缔交的使节,受到日本各界人士和旅日华侨

  • 文章清驻日本公使何如璋轶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何克強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中国近代外交史 何如 历史轶事 石牌坊 纪念建筑

    何如璋(一八三八—一八九一)是中国近代史上,颇为有名的大埔人。原由有二:他是中国第一代外交家,光绪三年(一八七七)首任中国驻日公使;一八八四年八月二十三日爆发的中法马江之战,中方惨败。何如璋(船政大臣)和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大臣)获罪,充军张家口。对于何如璋的历史功过,尤其是马江之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牛角挂书何如璋出生在大埔县同仁社崧里(今湖寮镇双坑村)。小时候,家里很穷,一个农家有八个男孩、一个女孩,家计之艰可以想见。于是唸了几年私塾后,这个

  • 文章還原歷史眞像—馬江戰敗是清廷執迷求和的惡果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韓路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中法马江海战 历史考证 何如 作战经过 史实考证

    福州晚报》记者刘琳先生,在中法马江海战一二〇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于今年四月三日在《福州晚报》A1版发表了题为《还原历史眞面目》的评论性文章。刘先生在撰稿前特地采访了现年七十九岁高龄的福建师大著名历史学家陈贞寿教授。他说:根据陈教授新近考证:马江海战中的张佩伦和何如璋都积极备战并力主先发制人。马江战败完全是清廷执迷求和的恶果。然而,长期以来,民间及官方对张何二人的偏见和丑化,却没有史料依据。希望今后在修《清史》时,实事求是还历吏眞面目。老福州人说起中法马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