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经济文化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9、30期  出版时间:1976-10-20
    关键字: 兴化县 地理沿革 物产风俗 交通教育 经济文化

    興化縣沿革:戰國時爲楚令尹昭陽之食邑,漢海陵縣地。五代楊吳始置興化縣,宋紹興中廢縣爲昭陽鎭,尋復置爲縣,元以後因之,淸時屬揚州府。別稱白塗,則以境內有白塗河而名。民初隸淮揚道,復員後屬第六行政區。疆域:東與南俱界東臺縣,西界高郵,寳應二縣,北界鹽城縣。東西距一百公里,南北距五十七公里,面積二千〇二十五平方公里,分爲六區。人口:六十萬零六百九十七人。(內政部三十五年公布)山川:縣西二公里有昭陽山,不甚高聳。串場河即運鹽河,直貫縣之東境,東岸爲范公堤,西受界...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4期  作者:朱沛蓮  出版时间:1975-06-20
    关键字: 灌云县 行政区划沿革 地理状况 经济文化条件

    灌雲縣沿革 本海州之東境,民國元年分置灌雲縣,以南有灌河,北有雲臺山而名。縣治設於板浦鎭。民初隸徐海道,抗戰後屬第八行政區。疆域 東與北俱濱黃海,南界漣水縣,西界東海縣。面積六百八十萬四千畝,計二千七百八十一方公里,分爲七區。人口 六十萬九千一百零六人。(內政部三十五年統計公布)山川 大伊山,小伊山皆在治南,東陬山,西陬山皆在治東。伊盧山亦作伊萊山,與盧石山、句盧山,稱三盧,韓信爲楚王,鎭於三盧,即此。雲臺山在東北,古名鬱林山,又名郁山,又名蒼梧山,亦謂之郁...

  • 文章江蘇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6期  出版时间:1975-08-20
    关键字: 启东市 行政区划沿革 经济文化 城市现状

    啓東縣沿革本崇明縣之外沙,在長江北口之北岸,沙爲淸乾隆時所湧現,初爲十餘小沙,今已合而爲一。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劃其地置啓東縣。抗戰後隷第四行政區。疆域東臨海,南隔長江北道對崇明縣,西與北俱界海門縣。東西距一百十公里,南北距三十公里,面積一千一百七十六平方公里,分爲五區。人口三十六萬四千五百十六人(內政部卅五年公布)山川境內無山。縣南爲大江出海之北支,闊有六十公里,深不及二公尺,不能通大舟。境之四週,港交錯,大都皆自北而南,通於大江,環於縣境西北兩面者曰...

  • 文章江蘇省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1期  出版时间:1976-01-20
    关键字: 行政区划沿革 城市发展现状 经济文化

    儀徴縣沿革漢廣陵江都二縣地,隋江陽縣揚子津地,臨江置揚子宮。唐爲白沙鎭,析江都置揚子縣。南唐改永眞縣,宋又改揚子縣,置眞州治之。明廢眞州,改揚子爲儀眞縣。淸改儀眞爲儀徵,屬揚州府,宣統元年,避溥儀之諱,改揚子縣,民國建立,復名儀徵,民初隸淮揚道,戰後屬第五行政區,別稱白沙。唐代之舊名也。疆域東與北俱界江都縣,南隔大江對句容縣境,西界六合縣。東西距五十公里,南北距四十五公里,面積七百二十五方公里,分爲五區。人口二十四萬三千三百四十人。(三十五年內政部調查統...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5期  出版时间:1975-07-20
    关键字: 句容市行政区划沿革 城市现状 经济文化

    句容縣沿革漢置,以縣境有句曲山,山形似已字,句曲有所容,故名。唐於縣置茅州,尋廢。宋天禧中改縣曰常寧,又改爲句容,元以後因之。淸時屬江寧府。別稱句曲,以山得名。民初隸金陵道,後屬第一行政區。疆域東界鎭江金壇二縣,南界溧水縣,西界江寧縣,北隔大江對儀徵縣境。東西距四十公里,南北距七十八公里,面積計一千四百七十五平方公里,約合二百六十三萬三千零四十畝,分爲五區。人口二十九萬九千八百六十九人。(民國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山川茅山在治東南三十五公里卽句曲山,峯有大...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0期  出版时间:1975-12-20
    关键字: 溧水区 行政区划沿革 经济文化 城市现状

    漂水縣沿革:漢溧陽縣地,隋始析置溧水縣,屬丹陽郡,元升爲溧水州,明仍改爲溧水縣,淸時屬江寧府。民初隸金陵道,戰後屬第一行政區,別稱高平。疆域:東界溧陽縣,南界高淳縣,西界安徽當塗縣,北界江寧句容二縣。東西距五五公里,南北距四十公里,面積九百六十五方公里,分爲五區。十二鄕鎭。人口:十九萬五千二百〇五人(內政部三十五年統計)山川:四境多山,不可悉記,略舉較著者於下,中山在治東十里,不與羣山相連,故又名獨山,出兎毫,爲筆有名。東廬山亦名廬山,在治東十二公里,俗...

  • 文章江蘇省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8期  出版时间:1975-10-20
    关键字: 高淳区 行政区划沿革 经济文化 城市现状

    高淳縣沿革:漢溧陽縣地,隋溧水縣地,宋置高淳鎭,明始置高淳縣。淸時屬江寧府,別稱淳溪。民初隸金陵道,戰後屬第一行政區。疆域:東界溧陽縣,南界安徽宣城縣,西界安徽當塗縣,北界溧水縣。東西距一百〇五公里,南北距五十五公里,面積七百七十平方公里,約一百二十三萬二千八百二十畝,分爲五區。人口:二十五萬二千〇三十九人。(內政部三十五年公布)山川:鎭山在縣治。禪林山,大遊山,小遊山,木城山等皆在治東。大遊山距治二十五公里,相傳孔子適楚,嘗經此,小遊山跨溧水縣界,木城...

  • 文章漢不韋縣治地理位置考辨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1期  作者:蔣家驊 出版时间:1991-12-25
    关键字: 不韦县 地理位置考辩 史料考证 自然地理形势 经济文化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一〇九),在滇池县(即今昆明市晋城鎭)设置益州郡治,辖县二十四。[1]其中不韦、嶲唐两县治则设置在哀牢国故地,即今保山平原。设置益州郡之后一百七十六年,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在嶲唐县设置益州西部都尉,管辖哀牢人。又在此两年之后,即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罢益州西部都尉,设置永昌郡。与此同时,在今永平平原,设置博南县;在今腾冲、梁河一带,设置哀牢县。永昌郡辖县八。[2]除不韦、嶲唐两县外,其余六县都设置在澜沧江以东,或怒江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