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麻城器上的抗战谜联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92期  作者:劉樹勤  出版时间:2014-07-10
    关键字: 麻城窑 抗日战争 窑器谜联

    文◎刘树勤湖北省地处于中国中部,素来人口稠密,人文荟萃,民间人文积淀极为深厚。湖北不产瓷,只产陶。其地方陶制品,以种类繁多,实用美观著称于世。凡民间日常所需,无不应有尽有,大至水缸、酒缸,小至儿童玩具,口哨。其工艺纹饰又无不带有浓郁荆俗民俗文化气息,十分受人喜爱。清中以来,行销全国各地,以至流传海外。在当今人们收藏从景德鎭官细瓷开始转向极具地方民俗民风特色的传统陶器的时,「楚陶」——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很快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收藏人士及民俗

  • 文章洞天福地谈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1期  作者:朱桂 出版时间:1984-02-01
    关键字: 窑洞 风土习俗 黄土高原 窑洞形式 窑洞优点

    昨夜我又夢回到故鄕,那千溝萬壑,懸崖峭壁上,密密麻麻,全是像蜂房一樣的洞,其中有一處便是我的家,我出生的地方。在祖國黃河中上游兩岸的黃土高原上,由于夏季炎熱,冬季酷寒,更兼建材奇缺,人們便利用黃土的特性,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建築——土,根據**調查的結果,直到一九八三年止,在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內蒙、靑海等省,大約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四千萬人仍住在洞裏,其中隴東、陝西、晉南好些縣的農村,洞住戶竟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土是人類最早的住處,不過和...

  • 文章闲话耀州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70期  作者:李靜  出版时间:1988-02-01
    关键字: 风土习俗 耀州 瓷器 历史

    家鄕关中有句农谚「立夏不下,犂耙高挂;立夏下一点,耀州城里买大碗」,谚语中的「下」字,是指下雨,是说在陕西关中地区,立夏这一天若没有下雨,今年干旱,秋禾不能下种,只有把犂耙等农耕用具高挂起来,让它闲着;若立夏这一天下了一阵雨,我们在未谈耀州之前,先说说柴,以柴为佐证,以证明耀州之精美。柴是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公元九五四—九五九)所建的瓷,距今约有一千年左右,址是建在现在浙江余姚,因位于古越州,所以也称「越」今年雨水充沛,秋禾可预卜丰收

  • 文章古陶琐语——对中国民发展上的几点看法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56、57期  作者:王修功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艺术国际研讨会 中国陶瓷发展史 古代民 陶瓷演变进步原因 景德镇

    为参加「民艺术国际研讨会」而作(二〇〇〇年十月十一—十四日在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期间举行)提要:1.「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部份,可惜在中国历史进入夏王朝后,竟而失传,何以会形成传承历史上的断层?2.民间的陶瓷作坊,约当周代末期,奴隶制度将崩解,奴隶在追求他们自己审美的需要下兴起。3.唐代除了著名的「唐三彩」外,在长沙的铜官,也有了初期并不怎么成熟的「釉下彩绘」技艺的诞生。4.历代相传的柴、东,至今仍没有它的蛛丝马迹。5.从河南宝丰

  • 文章高陂瓷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黃軍書 出版时间:1972-12-31
    关键字: 大埔高陂瓷 窑厂分布 制作工艺 运销状况

    中国的陶瓷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微,外人至以China为瓷器之代名词。而古瓷名,代有珍品,近代以江西景德鎭所产者弋名最盛,而广东大埔之高陂亦有名于时,但在高陂的瓷器工业,究竟创始于何时,尙无法确定。就现有大埔文献所知,可能是在唐宋以后,尤其是宋室南迁,陶瓷制作技术,亦随着传流到了高陂。按地理环境而论,近因似系渊源于江西景德鎭,因为广东大埔客族,多于宋代由江西南迁,制瓷技术,亦因此传入高陂盛产瓷土之区。就制品而论,则以白瓷为主,亦有少数靑瓷

  • 文章宋吉州永和瓷器滄桑攷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11期  作者:林逸  出版时间:1983-01-02
    关键字: 吉州 永和镇 学者观点 历史资料

    雅俗共赏,贫富分享。二香港求知雅集会员提供百六十三件中国历代陶瓷品,于(七十一)年四月下旬假台北巿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吸引了许多人士参观。据报载:「团中的宋黑釉长颈瓶,高廿一·八公分,放置在宋金元磁州系及北方黑釉器系列里。黑釉与靑釉,同样以釉中铁分来呈色,由于铁质的多寡,而有呈色的不同。釉中铁分占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经还原熖烧成靑瓷,釉中铁分达百分之十五,则烧成黑釉瓷。「黑釉之中,经还原熖的,如建,釉黑而带靑;经氧化熖者,如吉州,釉黑而带红。「吉州

  • 文章談鈞瓷(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5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6-05-30
    关键字: 钧瓷 禹州 曹广权 地方建设 工艺改良 十大官窑

    肆·新钧产生之过程新钧之产生,当自禹州知州曹广权始,曹广权湖南长沙人,有淸擧人,乃一饱学之士。虽处戊戌政变之后,然其思想及作法,仍力走维新变法之路。光緖二十七年辛丑来禹,光緖三十一年乙已孟秋,以东游日本告去。其在禹知州任内,设学堂,计有甲种蚕桑学堂,师范学堂,蒙童小学各一所,以启廸民智,并开煤矿烧瓷器而发展地方实业。「注」以禹州虽出产瓷器,但质粗不佳,曾在禹州州衙门东连家堂旁空地建,并聘江西景德鎭瓷匠来禹,从事改良,惜禹州瓷土质粗,内含铁质及其他杂质

  • 文章談鈞瓷(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6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6-06-30
    关键字: 钧瓷 禹州 曹广权 地方建设 工艺改良 十大官窑

    庚、古钧窑窑址,钧瓷之新发现余于七十一年赴美,在华盛顿博物馆阅**刋物文物,内有中共河南省博物院赵靑云,所撰之河南禹县钧台址的发掘一文,文曰:「禹县位河南中部,是钧瓷的故鄕,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个瓷鄕进行多次的调査,发现了九十六处址,采集了大量标本。尤其在禹县城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以下简称钧台址。)其烧造规模和产品质量,均为禹县之冠。近两年来,河南文物工作者,对钧瓷址,进行了全面钻采和重点发掘。根据钻采材料,该址东西长约一千一百余米,南北宽

  • 文章鄉訊三則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68期  出版时间:1987-08-01
    关键字: 文物 新闻报道 文化教育 窑洞 风土习俗

    一、世界最大象化石近在陝西省出土【靑年日報七月四日八版載本報香港八日電】據中共「新華社」報導,在陝西旬邑縣近年出土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中,有一具鮮爲人知的完整古象化石,體型之大,超過世界上目前出土的個體最大的黃河古象」。據悉這具古象化石門齒長達三·一七公尺,直徑最大處有〇·四一公尺。如果把整個骨架復原,估計體長約十三公尺,高四·七公尺,超過十四年前甘肅合水縣出土的「黃河古象」化石。中共古生物專家進行合作硏究後初步認定,它屬各爲劍齒象,生存年代距今約二百至三百...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