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礼仪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雩都曩昔之習俗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38期  作者:易烈相 出版时间:1989-10-20
    关键字: 雩都 风土习俗 学者观点 民间礼仪

    均不合乎礼仪。且有父母前后死期不一,须作两番之耗费,停一候一,送死奉生,俱失人子之孝忱。雩都之田地产权,仍有极少数,保持田骨与田皮之别。骨权属地主,皮权属佃农,有时皮价高过骨价。因而藐视地主,掯租不还,还亦秕粟参半。如遇水或旱之灾年,则粿粒不纳与田主,似此刁佃之风,甚为风行。若遇皮骨归一,或出让房地产时;卖方得于售后,再求助于买主,名曰:「找不敷」。原属额外通情,是为原俗之一。相沿已久,视为分内之财,因而屡索不休,且有九找十不敷之劣俗;厚皮赖脸,持权横取

  • 文章谈关帝庙祭典礼仪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32期  作者:郭瑞雲 出版时间:1988-07-01
    关键字: 关帝庙 祭典礼仪 历史加载 台湾礼俗

    關公自隋唐以來卽被奉爲神靈,歷代帝王均有封號,淸代兩百年尊爲武聖,民間建廟崇祀數量之多,可稱首屈一指,實足代表我國社會傳統忠義精神,所謂「端人正士義其忠,武夫勁節壯其勇,田畯村嫗懾其威」,而成爲替天行道之大神矣。關公之立廟致祭,明淸以來均有規定之時日與禮節,其有典册可考者如下:⑴「明祀關廟禮」「王鴻緖明史藁禮志」。南京神廟,初稱十廟,後增五。關公廟,洪武二十七年建於雞籠山之陽,稱「漢前將軍壽亭侯」,嘉靖十年訂其誤,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以四孟歲暮應天...

  • 文章談婚喪儒禮話儀注規章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鄒覺民 出版时间:1980-01-15
    关键字: 婚丧礼仪 礼制规章 传统文化 丧葬流程

    我国设官司礼,素有定章,惟以称谓之殊,历朝各别,衍变频繁,未趋一致。溯自周之春官、汉之家曹尙书,魏之词部,后魏之仪曹,名义各别,职同类焉。礼部始见书编,起自后周,隋援其制,唐又变更,称曰容台,礼帏,春台诸名义。降至晚淸,遂有典礼院之设,专司国家礼制规章,指导民间昏丧祭奠,依制遵行。民国肇兴,提倡改革,旧制推翻,新章未立,复因战事频仍,连年不息,礼制典则,迄未颁行,数十年来,仍沿旧习,自由采用,行成不古不今,非新非旧,匪但民间行使礼仪,毫无依据,无所适从

  • 文章苗栗縣的鄕土文化片羽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期  作者:劉禹輪 李加勉 出版时间:1968-12-01
    关键字: 苗栗县 历史沿革 风俗礼仪 宗教信仰

    按:臺灣省的苗栗縣,是我們埔人先後移居於此很多的縣份之一,故一切風俗習慣、絶大部份與大埔相同,苗縣文獻委員會於五七年九月編印該縣鄉土文物一册,同鄉劉禹輪李加勉二先生參與編辑,茲摘錄數章,藉享讀者。

  • 文章新疆風物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7期  作者:柏容  出版时间:1986-07-01
    关键字: 新疆 少数民族 牧区生活 传统风俗 丧葬礼仪

    我來自新疆。每當我說出這兩個字時,人們的表情却相差無幾:先是驚訝,後是讚嘆。他們認爲新疆是一個又神秘又遙遠的另一個世界;他們認爲新疆是一個「謎」。這種表情和心情,我十分理解。因爲當初,我是懷著這種心情去認識她的。可是,一去就是三十年。我不但認識了她,我更熱愛她。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近兩年的統計,發現有四十七個民族。維吾爾族是這個地區的主體民族,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别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十二個民族在新疆居...

  • 文章故鄉祭祀祖先祠墓追記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3期  作者:丘秀強  出版时间:1999-02-27
    关键字: 祭祀礼仪 祖先祠墓 梅县风俗 客家文化 往事回忆

    祭祀之子孙寥寥数人,虽富有亦不开祭,其未用猪羊鼓乐者,不曰祭墓;而曰酾地,盖即以酒浇坟之意,肴馔不必盛设,不行三献礼,奉祀子孙,仅焚香叩首,除道远者外,多数回家治食,并不设席于墦间也,且客人甚少世家巨室,纵子孙众多,甚少春秋二祭,不论祭墓与酾地,多为每年一次,或春或秋,尚无一定,春祭者,重阳必派人往墓头挂纸,秋祭者,清明亦须挂纸,慎终追远之义,历久不衰,客人祭墓之外,每年祭祠堂则为庙祭,此亦中原遗俗,相信汉族移民,不论主客先后,类多相依,不过礼仪上小有出入

  • 文章新春三願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7期  作者:張希文 出版时间:1981-02-05
    关键字: 新春愿望 传统文化 国语 礼仪 社会风气

    的可乘之机!今年为「爱鄕更爱国」年,为了表示我们的忠爱国家,自应人人都来说国语,也应人人负起一份「推行国语」的责任。㈡希望人人能有「礼貌」——现在是一个交通便捷,工商发达的时代,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的往还,也越来越频繁。因而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如何增进人际关系,就成了重要的「课题」。我国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的敎育,一向以「修已善群」为目标,注重长幼有序,朋友、邻里和睦相处,就是夫妇也要「相敬如宾」;无如近年社会型态转变

  • 文章古陝西與客家族源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8卷 第1期  作者:馮秀珍 出版时间:2010-01-31
    关键字: 中原 河洛 客家族 客家话 礼仪文化 风俗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她是古时中原汉人南迁到赣闽粤间的山区、同化和融合了有关土著居民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的稳定共同体。客家人根在中原、情系河洛。客家来自古代中原大地,客族根在河洛之域,客家族源与古代陕西密切相关紧紧联系。客家先民第一次迁徙来自秦关五岭;客家话应为周朝官话,周朝官话(尤其西周)以陕西为核心;从礼仪文化等看,客家保存上古周朝遗风;此外,客家风俗习惯与今陕西极为相近。

  • 文章古海州人喪俗譚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2期  作者:葛智昌  出版时间:1999-06-01
    关键字: 地方民俗 丧葬习俗 借寿 尸不过梁 送葬礼仪 披麻戴孝 风水 入殓

    生養死葬是祖國各族同胞,數千年來對長輩共同沿襲的優良傳統。諸如「割股療親」、「王祥臥冰」及「竇娥冤」等典型故事,車載斗量,應無庸述。盡管隨著社會之發展和意識形態之變化,在表現上差異很大,但「慎終追遠」和「祭如在」之孝道核心,迄今仍深深紮根於絕大多數人民心中。這裡僅就盛行於清末民初的海州地區之喪事民俗,追記如下。由於年衰昏聩,掛漏不免,誠盼鄉友宗親指正!一、借壽:當某老人病危無可救治之時,其至戚好友,往往自發組成十人或更多人的借壽群體,他們用「黃裱紙」(當...

  • 文章建立富而好禮的民主法治社會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2期  作者:車輪  出版时间:1986-02-09
    关键字: 社会发展 三民主义 礼仪 同乡互助 教育 民主法治

    一 礼失观诸野我们的社会是植基于中华文化之土壤,拥有礼义之邦的遗产,成长于三民主义的田园,享有民生乐利的富庶生活,照理说应该是个富而好礼的社会;可是潜心观世态,实际上我国国民所表现于生活行为者,大都失去礼仪三千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外国文明社会相较,则有礼失求诸野的感觉。揆以繁礼见称的英国不论,就拿资浅活泼的美国人来说吧,那股讲礼的劲儿,使许多华人踏入美国国境时,无不深刻感受到美国人态度上的亲切、和蔼、有礼,是他们美好的风度。他们的笑容常开,讲话时轻声柔和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