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沐阳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明淸兩代沭陽知縣名錄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1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89-03-01
    关键字: 沐阳县 知县 人名录 明代 清代

    古代府、州、縣三級地方官,包括其下屬官吏,絕不用本地方人,都任命外省人。府、州、縣三級政府之官員,如果使用本地方人,弊端百出,將會和地方惡勢力相勾結,魚肉鄕民,導致政治腐敗。故古代地方官,嚴禁任用本地方人。此乃封建時代人事制度最大之優點。高峰主政者可資借鑑。茲輯錄明清兩代沭陽歷任知縣名錄,予以介紹,以便海峽兩岸海屬同胞有所瞭解。明代知縣名錄:馮益,洪武二年任;馬希顏,浙江人,洪武八年任;蘭蕙,山東招遠人,建文四年任;李興,景泰三年任;孫忱,慈溪人,景泰六...

  • 文章明太祖祭沭陽漣水二縣燐火文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程肖彭  出版时间:1977-02-15
    关键字: 明太祖 沐阳县志 历史事迹

    沭阳鄕土志略,成于坎𡒄之境,曾以「六载呕心,四处叩头」自嘲,具见桑梓情重。然家山万里 史料难求,有是鸿著,洵为难能可贵,实深敬 ,惟近事为多,掌故轶闻,尙难全豹。前见图书渠成方舆汇编淮安府部载有沐阳县志明太祖祭燐火文,兹摘录于后:沭阳县志:明洪武十一年春夏之交,沭阳、安东(今涟水)二县地方,每日暮有燐火四起,飞散不定,居民惊恐。永嘉侯奏闻明太祖,御制祭文曰:幽有鬼神,朕尝信之不惑,然阴阳之道,殊君为民,而祀之于当祀者,余不之祀,为人臣而官守,方隅如之,所以

  • 文章沭陽縣之沿革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1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4-03-01
    关键字: 少皞之墟 郯郡 僮阳郡 沐阳 宿迁 历史沿革

    沭陽,古炎帝少皞之墟也。於《禹貢》當徐州之域。周將徐併入青,爲青州地(《通典》)。七國時,地爲楚有。秦併天下,置四十郡,初屬薛郡,後屬郯郡(《方輿紀要》)。漢興因秦制,始建厚邱縣,舉縣有陰平、建陵二邑(《漢書·地理志》)。漢景帝時,封衛綰於建陵,爲侯邑。漢宣帝時,封魯孝王子劉遂於建陵(《方輿紀要》)。漢明帝永平間,袁安由縣功曹除陰平長。晉武帝司馬炎封魯芝於陰平。東晉東海郡領縣有厚邱、陰平(《晉書·地理志》)。梁武帝蕭衍天監十八年(公元五〇二年)置僮陽郡,東...

  • 文章沭陽戴氏族譜編後語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3卷 第3期  作者:戴長華  出版时间:1991-09-01
    关键字: 沐阳戴氏 修订族谱 整理过程

    一、這第二次回鄕是專程爲整個家譜而來,原準備多花費印鉛字本,以求美觀俾人手一册計劃,不料正値家中蓋屋,又値麥收農忙季節,不能挨家逐戶訪問登記,而我回程機位定妥,不能改期,逼不得已,立命擧莊兒借出大隊名册,又請品桂、品亮從黨諸弟協助抄寫,眞是急就章草率從事。携回台後仔細一看,竟發現錯誤、缺失多處,品良竟重複有兩位,簡體字無法確認,遺漏戶恐將不免,因此,鉛字印計劃祇好俟諸來日,深切盼望收到此一族譜諸君們,若發現有前列錯誤各端,列表指正後,交莊兒一齊集中寄來,...

  • 文章關於沭陽胡翰林資料勘誤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5卷 第3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3-09-01
    关键字: 地方人物 胡翰林 沐阳县志》 家乡勘误

    海州文獻雜誌社:貴刊第十三卷第二期(總四十九號)(中華民國八十年六月出版)刊載宗青先生《沭陽「二翰林」的來歷》一文,寫胡翰林和其家人胡存故事。作者對狐假虎威仗勢欺人的胡存奸詐猙獰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有聲有色。最終造成姑息養者胡翰林身敗名裂,作惡多端者胡存身首異處的後果,人心大快。余閱之者再,仍愛不釋手。此故事在沭陽來說,凡六十歲以上老人,幾乎都知道。講起來頭頭是道,娓娓動聽。但宗青先生將胡翰林名字和家鄕村名弄錯了。胡翰林名簡敬,字又弓,並不叫胡慶。他家...

  • 文章沭陽八景追憶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4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4-12-01
    关键字: 沐阳八景 地方志 五律诗 地理地貌

    昭德曉鐘,紫陽夕照;沭水漁舟,塔山樵唱;陳村晚渡,下埠春潮;孤山白雲,金湖落雁。八景現狀如何?余一、一追憶敘述之,以資旅居外地之同鄕者對故鄕之瞭解。昭德曉鐘 言昭德寺之晨鐘也。昭德寺位於沭城以東,距沭城約五華里。據《沭陽縣志》載,昭德寺,是唐太宗之右府參軍、鄂國公尉遲敬德,爲其少子奎基法師所建,迄今一千三百餘年。寺有極大銅鐘,晨鐘響聲,可聽三十里許。曉鐘者,即指此鐘。寺院東南隅有古塔,亦爲尉遲公監造,高七層。康熙七年地震崩頹,僅存其半,後漸傾圮殆盡。至咸...

  • 文章沭陽耿氏之溯源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2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8-06-01
    关键字: 沐阳耿氏 《辞海》 地方文献 《耿氏族谱》 历史沿革

    嘗考春秋有耿國。《史記·殷本紀》載:「祖乙遷於邢……帝祖乙立,殷復興。」《索隱》註釋:「邢音耿,近代本亦作耿。」《康熙字典》援引宋代丁度、李淑等撰《集韻》:「邢音耿。」按《康熙字典》解釋:「耿,即當今山西河津縣西楊村。」《辭海》在皮氏條目中云:「秦置皮氏縣,後魏更名龍門縣,今河津縣。」《辭海》在耿字條目中解釋:「商,祖乙遷耿。」立耿國於茲,其後裔以耿爲姓氏。按《左傳》載:「閔公元年,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爲右,以滅耿。」即此...

  • 文章沭城之形成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3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4-09-01
    关键字: 沐阳 土城 砖城 修筑城垣 承晖门楼 宣义门楼 聚奎门楼

    沭陽,舊無城。自明正德六年流寇入境,正德七年,知縣易瓚始築土城。周八百九十四丈四尺,高二丈二尺,基深一丈九尺。知府薛鑒請於朝,未修。嘉靖間,河決東城,沒戴家巷、東門弔橋。隆慶五年,河復決東城,及南門一帶半湮沒於水。因北徙,勢東隘,內逼外削。萬曆二年,河決井李巷,城西復潰。萬曆二十年,知縣徐可達,議修以磚。命省察官唐胤等丈量,得四圍,共計八百五十五丈,高二丈,每長一丈用磚三千六百枚,石灰十擔,共實用磚二百二十萬三千枚,石灰八千五百擔。用馬廠地,削草燒磚。工...

  • 文章「探駕」名之由來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2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9-06-01
    关键字: 探驾 谭家寨 《沐阳县地名录》 地方文献 民间传说

    沭陽縣城西北三十華里處有一座小集鎭,名曰譚家寨,又名「探駕」。其稱呼不一,但地圖上和劉子平先生編纂之《沭陽縣地名錄》均標名「探駕」。筆者對此作了探索譚家寨之集名由來已久,早在六百六十年以前,即有譚家寨者。民國七年戴仁編纂之《沭陽縣志》,載:在孛兒只斤氏元王朝即將滅亡之末期,元至正(元最後一個年號)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三八年)沂州(今山東省臨沂市)守將王信在譚家寨築起一座新興營城,以抗朱元璋之明軍。王信爲明軍所擊敗,新興營城亦被明軍所摧毀,夷爲一片廢墟。譚姓...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