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板浦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李汝珍三部曲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3期  作者:姚祥麟  出版时间:1998-09-01
    关键字: 李汝珍 古镇 姻亲挚友 野史研究 《镜花缘》

    一、伟哉!文坛巨匠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河北大兴的监生李汝璜来海州候任,他的两个弟弟—汝珍、汝琮和两儿子—兆翱(又名时翱,字书圃)、兆翔(又名时翔,字安圃)也即随之移家任所「宦游朐阳」。李汝珍十九岁时,风度翩翩,「少而颖异,不屑章句帖括之学。」在大兴他订过亲,但未完婚女方即夭亡。翌年,李汝璜选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汝珍等又随同来到古镇板浦,居住在大使衙门里。乾隆五十三年和五十五年,李汝珍两次受业于回板浦省亲的「淹贯百家」、「博通经史」的著名经学大师

  • 文章板浦与陶澍之关系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2期  作者:辛子方  出版时间:1994-06-01
    关键字: 陶澍 淮北盐务 陶公祠 三大门

    陶澍系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丁,清朝嘉庆年间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印文为「巡视两淮盐课盐票御史之印」,为了整理淮北盐务,盐运使公署就设在板浦,盐商盐官因此都集居在板浦,也就带动了板浦经济繁荣,商业茂盛,陶澍先生到过板浦是无疑义,住了多久,尙无资料可寻,不过陶澍盐政清明,颇受盐民盐商爱戴,陶澍离任后,盐商怀念他的德政,于是在板浦东门内建造一座古色古香、美奂美仑,宫殿式的陶公祠。余小时住过板浦空心街,没有事常到陶公祠去玩耍,还记得大门楼是一座

  • 文章板浦徐姓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4期  作者:徐一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徐氏 宗族联系 区域文化

    旧时,板浦姓氏以汪、程、许、顾诸姓称著,也有人添上「散丁」、「碎徐」的。也就是说,从顺序排列上,徐姓居末。其实,板浦徐姓历史悠久,到板浦落户迄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历史。建有规模较大的宗祠,徐氏后裔历史上也有许多知名者。何以居末,无考。现集可考文字资料和可信口碑资料,述其简况。一、世系传说,伯益随大禹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到徐地(今苏、皖交界处)建立徐国。历经夏、商至周,若木的一位三十三代孙,又被周穆王封为徐子,从此,徐子的后代都姓徐。据云,汉代东海就有徐姓

  • 文章板浦汪氏昆仲多杰出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3期  作者:辛子方  出版时间:1999-09-01
    关键字: 汪氏 汪氏兄弟 德字辈 杰出人才

    灌云板浦汪姓,是几大姓之一,杰出的人才也不少,在本世纪中,为乡人公认的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根据「古今连云港」一书中,名人纪略篇,记载汪氏兄弟,皆是德字辈,就有六位,分别简介如下:汪德成—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赴美研习电信技术,回国后,在南京电信总局工作,联通北京到莫斯科线路设计架设工作,拟订电信五年计划等。汪德官—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赴美深造,回国后,创造全国长途电话网,有很大贡献,被派到联合国供职。汪德耀—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攻读生物学,获硕士学位,又

  • 文章板浦故事一则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1卷 第1、2期  作者:許燕鎏  出版时间:2009-06-01
    关键字: 古镇 故事一则 县志资料 许乔林 许桂林

    讲古讲古,讲到板浦」,板浦古鎭,故事多多。我出身在板浦,已年逾古稀,小时候就听家里老人讲过一个故事,至今还记忆清晰。故事的内容是:有一年,大年初一(春节)凌晨,板浦许家大院正在发五更纸,就是在天井桌上摆上贡物,烧香烛纸祭天。在这种场合,只能是男性在场,对天叩头礼拜,女人是要回避的。不知怎的,一个妇人从室内出来,走到酱缸旁,忽然见到天上一道闪光,好像是开了个口子,里面有两个物体飘然而下,就不见踪影。妇人见此光景,惊吓之余,无意中将两个手指伸进酱缸。当时

  • 文章江問漁先生遺作清明日遊踪吟二首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5卷 第3期  作者:杜雲海  出版时间:1993-09-01
    关键字: 江问渔 自幼好学 秀才 南京高等师范 教育厅长 校长 大学教授

    右诗选自「补斋诗存」,为灌云鄕贤江恒源问渔先生手著,逃过「反四旧」劫火,幸存不易,更赖其姻亲吴养三先生珍藏全册,携来台瀛。江鄕贤于民前廿六年诞生灌云县板浦鎭,自幼颖异勤学,中秀才后毕业于旧制南京高等师范,曾任河南、江苏两省敎育厅长、江苏省第八师范校长、上海复旦、大夏等大学敎授,清誉甚隆,尤其善诗能文,著作等身。玆蒙吴养三鄕长提供其遗作「补斋诗存」手稿自序及总目影本,幷刊于次,以广见闻。补斋诗存自序(依原稿、未用标点)余少时即性好诗歌间有吟咏但三十岁后始稍

  • 文章板浦汪氏源流考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4期  作者:汪敏毅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地方文献 汪氏 乡绅 名医 海峡两岸 修撰族谱 返乡探亲

    阅海州文献第二十一卷第三期一一六页,辛社长子方先生赞扬板浦「汪氏昆仲多杰出」,阅后感想于后;谈起板浦四大家族,首推汪家三大支派;一、南顾巷汪乐安清末举人,及德字辈亲叔兄弟共六人,他们居于社会领导地位,所以声名、道高德邵,远近驰名。二、大寺巷富有盐商十几户,且有绅董汪静芙,为地方排解纠纷,济助贫困,施舍棺木,因此闻名。三、汪醋巷因有名医汪奠山,某年流行时令病,每日免费为病者开处方,门庭若市,治好无数,远近驰名,更有从事邮、电、税、医、军、公、教众多的青年

  • 文章说古道今话板浦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3期  作者:方天培  出版时间:1994-09-01
    关键字: 国清禅寺 沼泽浅滩 盐场 海州盐务 文坛巨匠 工业体系

    两岸高滩处建屋栖身。为便利往来,沼泽处用铺垫,故人们称这里叫「铺」,后被文人雅士将「铺」字谐音为「」字,既保留了「板浦」的原意,又反映了这里在水边的地里特点。当时,板浦由于座落在海盐产区,因此,板浦的兴衰与盐务的变迁相关。元初,板浦盐场为两淮都转盐运使所辖,驻有七品「盐司令」,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在板浦即设板浦盐场盐课司大使衙门。到乾隆前期,因淮北盐区的板浦、中正、临兴三个盐场座落在海州府辖区和赣榆县境内,故管辖、中、临三场的驻淮安府的淮安

  • 文章吃在板浦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2期  作者:姚祥麟  出版时间:1999-06-01
    关键字: 文明古镇 饮食文化 豆腐席 杨福记 地方小吃

    板浦是个文明古镇,不但文化渊源悠久深厚,而且饮食文化也相当出名,故自古以来,在海赣沭灌一带就流传着「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的民谣。「吃」在板浦,名副其实。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古往今来,板浦人的确会「吃」,板浦人制作的菜肴也特别好吃;明明同是一样普通蔬菜,到了板浦厨师手里,无论是烧炒煨爆炝,还是煎熏卤渍溜,做出来就别有风味,真是五味调和皆可口,四时配合尽宜人。据说名蔚刘开科,光豆腐就能做上一百多样美菜,号称「豆腐席」哩!板浦出名

  • 文章春哲詩話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2期  作者:朱春哲  出版时间:2003-06-01
    关键字: 诗词选集 《海州特讯》创刊五周年 中学八十华诞 三峡库区 感怀诗文

    一、贺《海州诗讯》创刊五周年高举吟旗历五秋,珠圆玉润放歌喉;言情言志铭佳句,兴业兴邦谱壮猷。改革途中传捷讯,小康道上跨鸣驺;银笺泼墨讴明世,宋韵唐风耀《海州》。二、庆贺板浦中学八十华诞悠悠八十历春秋,泽被靑年海岱讴;培李培桃输赤胆,为民为国焕神州。莘莘学子云霞丽,奕奕师风梁栋稠;时雨霏霏花更艳,明朝更上一层楼。三、三峡库区开始蓄水感赋极目长江望眼舒,随心天堑变通途;中枢描绘兴华景,百族编裁七彩图。耸埧千寻云雨断,波涛万顷电源储;平湖高峡山河壮,神女当惊世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