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大禹治水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古今水利歷史掌故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0卷 第2期  作者:王宜忠  出版时间:1998-04-01
    关键字: 水利典故 史料研究 大禹治水 刘鹗年谱

    教授慧眼这一关,那就不得而知也。一、大禹治水此书,是一部水利史,据史书禹贡篇载:「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九州为:梁、雍、豫、徐、兖、青、冀、扬、荆,系以天然形势为分野。查九州中「雍州」之土原为上上,「扬州」之土为下下。数千年来,因为西北黄土高原,尤其是秦、晋及豫西一带,表土冲掉,童山濯濯,肥沃之地,变为贫瘠而泥沙下输,豫省首当其冲,亦首受其害,盖由来久矣。「扬州」原为卑湿多水之区,经历代列祖列宗胼手胝足,分别导入江、海,从此水有归宿,地不淹没,水道

  • 文章大禹渡地名考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7期  作者:張亦農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大禹渡 历史考证 大禹治水 神话传说

    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有灰陶片、蚌壳等。从禹门口向北过中条山,地方志记载以及清凉寺墓地发掘报吿认定,是一条古驮运道,遗迹尙存,通往解州东胡村。上述四处遗址,历史就是一条经中条山往南过禹门口(芮城境内)、清凉寺到大禹渡的南北古道,这是帝尧时已经开通,并成为向黄河以南运盐和南北交流的常用古道。传说大禹治水也选择了这一古道。《尙书·益稷》载:「禹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尙书正义》曰:「将欲治水,随行山林,斩木通道」;郑玄云:「必随州中之山而登之,除木为道

  • 文章咏大禹渡古柏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1期  作者:陳定一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大禹渡古柏 大禹治水 咏颂诗文

    皮里春秋纳汉魏,眼前九曲忆王侯;参天耸拔忠贞节,覆地长荫古渡头;大哉禹王曾息此,江山涌翠满神州。附记:山西芮城县黄河边有大禹渡,北依神柏峪,峪有古柏一株,下临黄河,目前树心已空,仅余空壳一皮,而周围甚粗,非三人所能合抱,历代有传言,谓昔日大禹治水曾于此树下小憩,后人为纪念禹王丰功伟绩,遂名此渡为大禹渡,此峪为神柏峪,古貌今容,尤为壮观,瞻仰之余,感而赋此。

  • 文章尙古天子居山爲三晋古都特盛之成因——拜讀喬家才前輩著「汾河」用述山西之地緣特色——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6期  作者:劉師古 出版时间:1980-07-01
    关键字: 乔家才 《汾河志》 山西古都 相关记载 三代遗迹 天子居山 三晋古都盛因 大禹治水

    通典」史识卓绝,为一代信史。此处「又自」一词,深堪注意。所谓「河北」,乃指今日的山西,而「书序」云有「五迁」(详见「大陆杂志」十卷八期赵铁寒「说殷商亳及成汤以后之五迁」一文)、「八迁」之说,那即说商殷早期,从黄河北岸的山西,搬家到黄河南岸,前后最少有五次到八次之多。理由为何?今已未可考辨。然大体上与黄河水文流变的情形,关系极大。而汾河下游,注入黄河之地区变化,在大禹治水之后的几百年间,又不同于今日形势,恐怕沧桑变化更大。而这些又不是今日史家所能说明真相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