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农田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鄉拾穗(六二)農業槪況——水利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27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9-03-15
    关键字: 故乡 农业概况 水利 农田 地理位置

    全长约七十余华里。孟河古名孟渎,渎者讲也,即浅而且长之沟渠,系唐代元和年间常州刺史孟简所开,其开浚之目的即为灌漑农田;至明代洪武二十九年,因鉴于江潮有时汜滥成灾,同时潮落时水亦随潮退而囘流迨尽,一为防止潮涨时可能汜滥成灾,二为使潮落后河内仍保有足以灌漑及维护航行之水量,始于孟城之东北角固陈山西北之古孟渎口,设置一水闸,藉以改善上述之两种现象。该时孟渎口距长江边不远,自唐代迄今已近千年,正所谓沧海桑田,变迁廻异,长江已逐渐向东向北挪移,距固陈山已有四十余华里

  • 文章蕭縣分鄕鎭地圖閱後感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19期  作者:孟繁超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萧县 地图 行政区划 王赞平 孙崇基 农田水利

    和探讨。先说第一个问题。据说,把萧县划隶安徽省,是因为要解决水利问题,而作此计划。根据这种说法,就必须话说从头。按民国廿年以前,萧县城北凤山以北,有一岱湖。湖面因雨水多少,而有变化。水多时,东、西、北三面的广大农田,即被淹没而成灾害。这是萧县的一大水患。复以土匪猖獗,民不聊生。民国十八年,王公璵先生来任萧县县长后,乃痛察民瘼,苦民之苦,以消灭匪患,消除水患,为两大施政目标。在消除水患上,确实要疏濬岱河,使雨水得能宣泄,以免灾害。但岱河下游流入安徽省宿县。宿人对

  • 文章石棚山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3期  作者:王仲常  出版时间:1998-09-01
    关键字: 石棚山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王同 农田水利 石曼卿

    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中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追忆石曼卿读书的佳话。石曼卿读书处在石棚山南侧,石壁上刻有石曼卿读书处,横刻,字隷书,字大如斗,风格古朴。据考证是明嘉靖二年海州知州廖世昭所写。王同字一人,河南省夹县人,明嘉靖年间到海州任知州,他在海州地区留下不少题刻如连云港市花果山水帘洞上的「高山流水」也是他的作品。王同在海州时,海州岁荒民困,原有万户人家,逃荒之后,只剩数千来户,一万顷土地种上庄稼收成的仅仅一千五百余顷,面对这样严重灾情,王同抓住农田

  • 文章記憶中的徐秤莊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5卷 第3期  作者:徐世澤  出版时间:1993-09-01
    关键字: 徐秤庄 地理位置 地区风貌 徐姓人口 中山王 灌溉农田 农村教育

    是在婚丧喜庆时,邻里全部动员,帮忙处理,眞是患难与共,有福同享,最具人情味。后者是彼此互相帮助,分日分批完成农事,还可借此联络感情,敦亲睦邻。2、媒婆这个角色,她眞有一套观人本领,她所娶的两位媳妇,都极贤淑,一直令人羨慕。3、操琴清唱是职业性,专供婚礼寿宴时聘用。4、一对福老人专门在他人婚嫁时忙碌。他们有八个儿子,这在当时社会算是前世修来的福,人人景仰,故在婚嫁时要托他们的福。但在今天倡导的「两个孩子恰恰好」与「一胎化」政策下,变得更传奇了。据我所知,他们家里人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