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造船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閩江的柴排

    来源期刊:《闽聲》 第10期  作者:振瀛 出版时间:1967-04-01
    关键字: 木材 松树 林区 建筑 造船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木材的产量丰富,除可供自用者外,每年出口额达二三千万元(银圆)之多。福建的木业,以闽江流域为主,闽江产的松树,是世界有数的良材。因含油量的特多的关系,故能防蛀(白蚁不食),除为优良的建筑用材外,亦为造船所不可缺少的材料。每年春天枯水季一过,自闽北上游有许多柴排(木排)顺流沿江而下,源源不绝,蔚成壮观。闽江木排:福建西北,盛产木材,采伐后,由闽江顺流而下,至福州装运外销。柴排的组成,有其一贯传统尺寸。其计算单位分:底、连和厂三种。底

  • 文章海属造船和捕鱼略情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蘇禮賓 本社 出版时间:1979-12-01
    关键字: 海属造船 捕鱼略情 鱼类品种

    沿海地民区,都饶有鱼盐之利,古代即认为是富国裕民的资源,我们海属五县市,除去沭阳要算「内地」外,其余东海、连云、灌云、赣楡皆面临黄海,住在这一带地方人,在所谓「靠水吃水」的情势下,直接间接都依靠这天然取不尽的物资为生,连云市籍苏礼宾鄕长,老家住在海边,做过造船工程,也经常出海捕鱼和到沿海大码头做生意,对这两种行业规矩窍门,相当熟悉。所以请他将这些资料说出来,虽然是几十年前的陈迹,但皆由于先代智慧与经验所得传下来的,特为刊出,聊慰鄕思。造船一、船的名称

  • 文章王濬滅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5卷 第3期  作者:若佛 出版时间:2003-07-01
    关键字: 王濬 造船 练兵 进攻吴国 人物简历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 文章福建船政與海軍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7期  作者:李漢青  出版时间:1969-09-30
    关键字: 船政沿革 船政规模 造船 海军

    台澎,以张国土!淸季道咸以降,水师废弛,鸦片战争,既情见而势绌;甲午中日之战,水师大败,船舰覆没,割地求和,国几不国!于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俦,力主重振海军,挽回国运,设厂造船,视为急务。左宗棠择定福州马尾,大兴船政,因其别调,沈葆桢继任船政大臣,才猷卓越,规制完备,其进行情形,叙述如左。船政沿革我国自前淸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列强輙挟其交通与作战之利器,侵扰我沿海各省,肆无忌惮。于是忧时之士,知我国既有陆军,不可无海军,欲兴海军,不可不造船

  • 文章民间造船业趣谈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張明達  出版时间:2002-03-01
    关键字: 江苏灌云县 民间造船业 拜师学艺 生活规矩 修造船舶

    大多是民船。造船少,修船多。沿海口岸的柴杆、海雕、大鸟等船称之为「下口船」,也叫航海船。其载重量一般为三十吨以上甚至百吨。内河的梁划、泰州、驳船等称之为「上口船」,载重量一般为十至三十吨不等。造大型船只一般由商人助资帮造。古时候,修造船舶没有机械工具,全靠人力为主,修造进程缓慢,仅上一根大肋需要两三天时间,并要十几个人同力协作才能奏效。俗话说:「三分排船、七分捻缝。」对捻缝的标准很高,否则就会漏水。据说新浦一带有专职「捻工」。灌云地区造船,捻缝一手完成。在捻缝

  • 文章淸末湖南諸先賢創辦的航運事業——兼述我從事船運事業的經歷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8卷 第2期  作者:謝海泉 出版时间:1980-04-15
    关键字: 航运事业 近代交通事业 江南造船所 马尾造船厂 往事回忆

    的敎育学府,商船停泊的商港,与经营航运事业的轮船公司。但是前淸还未如此分工细密,因前淸政府积弱,只注重海防,故前淸的湖南籍重臣,也只着重造船。玆特先介绍曾国藩、左宗棠二公对于创建造船厂的情形;其对交通事业的创建,容另专文介绍。二、曾左两公创办江南造船所与马尾造船厂㈠曾公创办江南造船所我国新式船舶之建造,其时间较之轮船公司成立早;但初期之造船业,目的只重在海防,余力再及民用,故军舰与商船,初无法严格划分。我国最早的两家造船厂,均为湖南人所创办,一为上海江南造船

  • 文章有宋一代的浙江史略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5期  作者:張玲蕙 出版时间:1968-12-31
    关键字: 宋代 浙江的重要性 浙江史料 物产富饶 铸钱 染织 造纸 造船 陶瓷制造 学术与人才 私家讲学 北宋时的浙江农工和商业

    一县,共计八十县。北宋之世有如中唐以后一样,重倚东南漕运,惟岁额则倍增于中唐。全国以六百万石为额,仅两浙就占四分之一,所以其时两浙已为全国农业的两大中心之一(另一中心为淮南),大抵浙东西,此时水利最称发达,上承唐、吴、越之余荫,凡浙西之太湖、西湖,浙东之鉴湖、湘湖、东钱湖,水利咸辟,加以沃野千里,港纵横,擧凡稻、麦、棉、茶,桐油生丝,因地制宜,一岁再熟,所以物产富饶,衣食天下。工业在北宋时期,已具雏型,而最重要的铸钱,染织,造纸,造船等等,更有深厚根基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