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论语共返回2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9卷 第1期  作者:士強 出版时间:1993-02-01
    关键字: 南怀瑾 论语 儒家

    当代通儒南怀瑾先生的简略,本刊第7卷第4期已由林文钧先生撰文发表,我现在所谈的是南先生的传作「论语别裁」一出;他自1962年秋天起,开始箹统地讲解儒家的 活期「论语」,全部讲稿以「论语别裁」为名,于1976年5月正式出版,作者在解释为何要取名「别裁」时,谦游地说:「本初定名为“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论语》自西汉以后就有章疏出现,累代不绝,为曹魏何晏的《论语

  • 文章送灶神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43期  作者:彎塘散人  出版时间:1990-01-20
    关键字: 祭灶 论语 灶神 民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俗,这天是祭祀灶神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从这天起大家准备过年了。祭灶是古礼五祀之一,起源甚早,在周代社会已有祭灶之俗。礼记曲礼下载:「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偏;大夫祭五祀,岁偏,士祭其先。」汉郑元注:「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论语八佾章云:「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在孔子时代,祭灶之俗,即己存在。后世民间腊月祀灶,系沿汉朝阴子祀灶

  • 文章读「情系论语」弁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3期  作者:曹尚斌 出版时间:2009-07-01
    关键字: 河洛文化 研讨会 论语选粹》 《情系论语 论语 经典研究

    却得与继英姊相遇!彼我眞若手足之亲!这算迟来之幸运呀。去年大姊渡过八秩嵩寿,欣悉她的传世文章,特以《论语选粹》命题,尤为可喜的,以中英文对照汇编为袖珍型的精美典册。今年初,接大姐电话:已将论语选粹之书名,修正为《情系论语》!且有意要德卿(拙荆)以毛笔写于书耑。我又重复提示德卿,要严正接受大姊指导,用心书写!拙荆诺诺欣悦!能得此幸运。这眞是项新思维,把先圣孔夫子遗世二千多年举世无匹之经典名著,又光大其哲学更新颖贴切、而显见浓郁的人情味,诚如古人赞颂孔子

  • 文章编著国语论语凡例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1期  作者:吳延環 出版时间:1995-01-31
    关键字: 《国语论语 凡例 历史考究

    ㈠基督教新旧约二书原文是希伯来文,嗣先后译作希腊文、拉丁文,又陆续译为各国国语及地方方言,截至西元一九九一年底,译本已达一千九百四十六种,我们的「论语」,虽历经两千四百多年,则仍沿用原文,因文辞简朴,其中微言大义,常感隐约难解。为求养蒙于正,斯文普及,故有译成现代国语的必要。㈡本书将「论语」原文,都用流畅国语译出,连语气也依式模仿;既非注疏,也非演绎,故名「国语论语」。㈢本书所译国语,限于本文,其中引用诗书上的话,则照录原文,只在其下括以国语,以保原貌

  • 文章孔子之於武藝之探討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11期  作者:任翔 出版时间:1994-11-10
    关键字: 孔子 文庙 武艺 论语

    九月二十八日教师节,为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二千五百四十五年诞辰纪念日。偶逢三五老友闲话谈及孔子而激起文武之辩,多认为孔子乃一文人;并擧以孔庙亦称文庙一事为证,理由似很充分,殊不知孔子不但博学于文,亦有超绝之武艺素养。关于孔子之于武艺之依据;我们只要略读论语,看看史记,及其他有关孔子之记裁,即可窥其全豹。孔子为古今之完人,其千古不朽伟大之人格与博学多能而称之为圣人,自非当时诸侯士大夫及一般民众所盲目崇拜。孔子生于战国时期,当时教育文武兼施;这在孔子傅授弟子以

  • 文章孔子教學法初探——按梁志洪系广东恩平人,现任广东艺术师范讲师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6卷 第3期  作者:梁志洪  出版时间:1996-09-30
    关键字: 孔子 论语 教学法 学者论述

    孔子的温故知新法是一种立于已知,并通过已知求取未知(新知)的有效的科学的学法。2、孔子的教法(二种)(1)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法——作为一种教人的方法,先由孔子首创地、成功地实践,而直至南宋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才对孔子的这一方法有所概括:「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据此再精概成为「因材施教」——此法最精简的解释即是:因异材而施异教。「异」是此法最重要的特点。孔子能作因材施教法首创的成功的实践,正是与他那著名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直接相关的。而这一伟大

  • 文章王夫之《讀四書大全》摘錄(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8卷 第3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06-04-01
    关键字: 王夫之 论语 《孟子》 仁义礼智

    论语中行、狂狷:狂狷走两边,中行在中央。狂者志大言大,狷者不屑不洁。狂者亏欠下学,狷者亏欠上达。中行下学上达,极至参天地、赞化育,而无过与不及,以合乎天德也。西哲亚里斯多德,曾写十项适中勉后人。愼言、敏行:愼言欲善言,敏行欲德行。双峰厚斋欲行过其言,有说七分行十分之论。朱熹以易经小过评之,超过一般人才能,微少过错,宜下不宜上者,中庸之道也。反己、自修:不怨天,不尤人。圣人反己自修,如屈原不作离骚,其忠孝亦无以自显。如孔子作春秋,至乱臣贼子惧。学者之病

  • 文章敎孝月談孝的實踐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6期  作者:馬景銘  出版时间:1980-02-01
    关键字: 儒家思想 中庸 论语 孝道

    人性的本质就是仁。儒家认为仁是人类社会组织的最高原则,所以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就是行仁,仁说得透澈一点就是爱,仁是本质,爱是仁的表现。天下无不爱其子女的父母,就是亲情;而天下也无不爱其父母的子女,就是孝道。所以孝又是仁的实践。论语:「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及「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即是说在家庭方面以孝悌为本,在社会方面以忠恕为用;而孝悌忠恕便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换句话说,爱其父母者必能推爱于其手足,书云:「惟孝友于兄弟」,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孝与悌并称;如大

  • 文章中華文化何以將會受世人之崇敬(接「鄢陵雜誌」第十四期首篇)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5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大学》 孔子 论语

    四)本末终始循序,允执厥中大学首章,即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教,此乃指导为人处事之要义,而免本末倒置,先后错乱,以致浪费时间,使事无成,此为士人所应首先重视者也。再读论语一书首先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学更以先后程序指明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又反复言之曰

  • 文章一句论语治天下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8期  作者:吳延環 出版时间:1992-02-04
    关键字: 论语 治天下 政治首要 正名

    古代政治,重敎;故政敎二字,时常相连。孔圣观念,认为政治首要,须先敎人正名,名而不正,一切都无从谈起。论语子路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需已矣。』」这段问答,在「盖阙如也」以前

共29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