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國詩人林景熙(一二四二—一三一〇年)宋末棄官隨居平陽白石巷。未在平陽城西馬鞍山下開池種竹、建築『趙奧別業』以前,他的故里到底在什麼地方,學者們頗多爭論,焦點在於:一、出生地林坳在何處?二、是否遷居林泗源?林景熙在《霽山集》中說自己的身世:『自閩徙居平陽之坳中,至予十二世』。考平陽縣林氏祖先的來歷,有如下記載:『林姓自東晉人閩,始祖林世蔭(一名祿)傳十六世,長房林茂復,因孝行,天子特詔立雙闕,旌表其門,其後遂稱「闕下派」;次房林茂則,生九子,分任九州刺史...
-
屈氏是楚子宗室,楚國自周成王封熊繹於丹陽(卽今湖北秭歸縣),約當公元前一〇九〇年始國。熊繹乃鬻熊之後,本以熊爲姓,至春秋時,楚武王子瑕,食邑於屈,因以屈爲氏,屈原爲其後裔,今秭歸之南有屈溪(亦名香溪,入於江)當巴嶺之陽,溪流淸澈,怪石羅列,最幽勝處,綠瀾掩映,羣石星陳,石畔遍生蘭花,春夏之交,春風滿谷。抗戰初,余曾過之,邑人告余,是爲九畹舊址,屈子故居猶可指說。余徘徊不能去者竟日。非抗戰,余不獲入深山;非感喟,余不獲吊先賢廬墓。屈子名原,字平,一說別字靈...
-
拙文「輝縣古共國與共伯和有關」(本刋八卷十二期),提到:「很多鐘鼎文獻的『司馬共』也是共伯和,在於夷王年代任朝中爲司馬之職」,共伯和他是軍士將領的統帥:國防部長的「司馬共」。共和時改由「井伯」任爲司馬,卽「師奎父鼎」(共和二年時器),及「徒敦」(共和十二年時器)中的「司馬井伯」也。這些鐘鼎年代及人物,有密切配合的日期及人物任職關係,若能考訂明確:就使古史年代不再迷惑?而經籍文句的語義,也可以瞭解矣!但是這種硏究:極爲困難!耗盡了我的心血,才找到一點眉目。...
-
历史的「解释」(inter-pretation)可以众说并存以俟诸异日之定论,最重要的是不能因政治原因而让史料史实湮没,首先要做到章实斋所说「整辑排比」、「参互搜讨」的「史纂」「史考」工作,这是当务之急。冯敎授的「辛亥武昌首义史」就是对民国开国史的「史纂」「史考」作出了重大贡献。胡适之曾说过他有「历史癖」与「考据癖」,其实历史离不开考据,必须经由考据才能确定历史材料之价値。法国历史学者seign。bos说「社会科学是用历史方法」,历史之用大矣,今日台湾普遍
-
談到阜寧小嶺岸陸沈,年靑鄕長可能不太淸楚。小嶺岸陸沈已有六十六年之久;而且小嶺只是突出海外的一塊砂土平原,又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地名。滕俊公在阜寧人)創刊詞中曾說:阜寧位於黃海之濱,平原千里,惟以僻處海隅,交通不便,敎育落後,思想保守。因此如小嶺岸以孤嶺伸出海外,更爲無人注意的地方。在阜寧縣地圖上雖有其圖,而無其名。小嶺岸在黃河口南岸,突出海外。以海岸綫做比例而言,伸出海外約卅里。在東海岸上,北從黃河口起,南到鹽河口止,約廿五里。位處靑島港到上海港海上航道的...
-
民國六十三年十月的上旬,在陽明山區所召開的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會員代表大會時,多士濟濟,聚首一堂:唯在陳氏的海內外很多的團體旗幟、題詞和刋物中,却發現到對於潁川的「潁」字,有各種不同的寫法,有的寫作爲「穎」,有的寫作爲「熲」,有的寫作爲潁,甚至於有的寫作爲「頴」,在這四種的寫法中,都是不正確的;而且在全國各地區的陳氏祠堂的匾額、或聯對、或商號的名稱裏,每當使用到「潁川」二字時,我想其主要的目的,是爲了紀念其發祥地,寓有「飮水思源」的意義在,但是這四種不正確的...
-
忠王李秀成,係本州遷外子弟洪秀全所創建的「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一柱,負大責重任逾十載,面對强敵一時之彥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輩,及現代新武器組成的洋槍隊,豪氣干雲,毫不恇怯,一時人傑,强敵折服。忠王是廣西藤縣客家人,其上代是否由本州遷出,一時未及考正,但其扶助本州遷外子弟所建之事業,則可確定。
-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五二九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政變。靈王幼弟公子棄疾,從蔡國駐地,自動還師郢都,把負責監國的靈王兒子世子祿殺了,自立爲楚平王。因此楚國的東征軍隊,全線崩潰,穿封戌驚惶過度,在軍中病死;司馬督暫時投降徐國,保存實力。退師時又爲吳公子光襲擊,全軍潰滅,蕩侯等五將軍,均被俘擄。楚靈王自己,返囘郢都,怕遭淸算。走投無路,自縊死於野人申亥家裏。這一役,算是徐國大勝楚師。在都城附近,留下不少的戰爭遺跡。據淸代所編的淮安府志,桃源縣古蹟考項下,...
-
指挥;在廉州设衞指挥,节制所辖合浦永安及钦州两所,每所有军船三艘,旗军三百名,分上下班出海巡哨。在涠洲岛设营驻防,有大小兵船数十只。[2]明神宗万历六年(一五七八)以涠洲居民未充,曾有移雷州民耕住涠洲之擧[3]。万历十八年(一五九〇)设游击将军驻涠洲,建城堡,创衙宇,招兵抚民,涠洲岛遂成重鎭,当时有战船六十艘,官兵一千八百员,雄视海上。后来因为永安附近有偸采珍珠的乱事发生,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遂将涠洲游击移驻于合浦永安所,且裁汰战船兵员,仅余船三十余只
-
秦始皇併吞六國,一匡天下,遣五十萬大軍南戍五嶺,至秦二世元年趙佗率軍逾嶺進展龍川地區,據守老隆(原名老龍)設寨屯駐,建立軍事基地,鞏固其政治地位,同時發展經濟,當時抵達老隆營設寨頂山,指揮設防部署,地方得以安謐後,隨之開邑龍川,建築城池,以龍川令侯覇業自立,迨漢高帝十一年遣陸賈封趙佗爲南越王,建國歷時九十一年,其勢力佈及兩粤,雄據東南半壁,逞一世之雄也。趙佗之政治發跡與發展史多記載,惟其軍事鮮見述及,其初時率軍先在老隆,設寨守戍之遺跡,實有演繹之價値,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