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纪念堂共返回2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普陀山法华洞 新添妙公纪念堂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6卷 第1期  作者:張明華 出版时间:2004-01-10
    关键字: 普陀山 法华洞 妙公纪念堂

    经过二年多的紧张施工,新建在「海天佛国」普陀山著名景点法华涧旁的妙公纪念堂,日前(二月廿二日)竣工对外开放,供游人观赏。法华洞,又叫法华灵洞,位于普陀山几宝岭的东天门下。此洞由几块巨石自然垒叠而成,宛如一间石室。法华洞不仅洞中有洞,泉水潺潺,而且方圆二、三里内还有「无畏石」、「一龟下山石」等许多奇岩怪石,自然景色十分优美,曾为普陀山胜景之一。一九八一年洞旁的法华洞庵和望旭亭相继被毁后,此胜迹一直荒芜著。二〇〇〇年七月,普陀山佛教协会投入一千多万元,委托

  • 文章紅竝樓詩話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0期  作者:李嘉有 出版时间:1975-02-01
    关键字: 红并楼 杨沧白 纪念堂

    杨沧白之部巴县杨沧白先生庶堪,诗文有大名,民国肇建,川省之起义与独立,实先生主持策动之功也。民国十一年任国父大元帅府祕书长,极为倚重,抗战军兴,公适居沪养疴洎汪精卫伪政府成立,乃扶疾内迁,于三十一年八月病逝,政府即重庆市炮台街原重庆府学堂旧址,改建沧白纪念堂,著有天隐阁诗集,邠斋文存等未出版,即沧白先生纪念册,在台亦不易觅得,兹就四川文献社所辑沧白诗钞,选录若干章,以永流传。佛图阁春莫闲居云,淸绝空山叫子规。荒城过雨落花时。量篙野水分烟艇。隔竹人家露酒

  • 文章游广州中山纪念堂纪要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4卷 第4期  作者:廖醒群  出版时间:2006-10-31
    关键字: 广州 中山纪念堂 游记

    高阳台—瞻仰广州中山纪念堂画栋巍峨,祥云拱护,门迎粤水兼天,花木扶疏,辉煌气势万千。素栏碧瓦尤多彩,人争瞻无不留连。羡雄姿,壮丽奇宏,灵秀天然。当时主义三篇,尽披肝沥胆,口授心传,尧舜相侔,一生德化无边。忠贞远近来投效。逐满清勇往直前。使中华,雪耻图强,民国万年。广州国父纪念堂,雄伟华丽,历久弥新,大陆易手之后,广州当局,维护尤殷,在国际上享尽盛誉,不但继承胜迹,发扬光大,代代继承,也成为广州观光的重要资源!说尽「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这座

  • 文章中正纪念堂古战场!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34期  作者:古龍場 出版时间:2009-01-25
    关键字: 中正纪念堂 古代战场 历史沿革 台湾政治

    台北市东门的中正纪念堂,清朝时是一片稻田,称为「营盘段」。日治时期,此地划为「旭町」,是保护总督府的军事要地。西侧是「台湾山砲队」驻紫之处,东侧由「步兵第一联队」使用。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国民政府来台湾,并未如同日本殖民的韩国,将日人留下的政治威权拆毁,或转为其他纪念空间,包括银行、法院、邮局全数接收使用,将总督府改为总统府。现中正纪念堂园区于国府退守台湾后,成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和陆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民国六十一(一九七二)年,联勤总部和陆军总部

  • 文章东伟纪念堂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6卷 第2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6-06-30
    关键字: 江东伟 人物生平 东伟纪念堂 散文

    明德有后,益可征信,次孙冠南,乃思适次子,克绳祖武,兴创特优,既怵鄕国惨祸之横流,复思祖恩浩荡之宜报,独资购产建立东伟纪念堂,藉彰祖德,请命于二叔思聪而嘉许之,遂成斯堂,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可嘉敬矣!

  • 文章烏白塔深具歷史 鎭海樓制禳熒惑

    来源期刊:《闽聲》 第47期  出版时间:1971-09-30
    关键字: 林森纪念堂 白塔 诗书 古塔

    乌石山麓有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周围种植数百梅花,至冬季盛放时,香气宜人。近南门有沈文肃家祠,壁上嵌刻林敬纫夫人课子诗书,尤为珍贵。鎭海楼建于越王山,民国十八年遭火焚毁!鄕人为纪念国府主席林子超先生,改建为「林森纪念堂」。并立有碑,是谢章键所撰,陈寳琛所书,文是:『有鎭海楼者,建北山之标,障北山之缺,禳荧惑,塞幽阴,非徒饰形势壮游观也。高卑广狭,尺寸皆有规则……且夫楼以鎭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嗟乎!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 文章国内外旅游人士到台北市旅游所选择的第一观光景点—中正纪念堂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0期  作者:張海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关键字: 台北市 旅游观光 中正纪念堂 建筑风貌

    征求海内外设计最后采用杨卓成建筑师之设计。中正纪念堂设计时,即隐含丰富的象征语汇。外表以蓝、白2色为主,象征中华民国国徽中的「青天白日」,纪念堂平面为方形格局,象征蒋中正的「中正」,坐东向西,面向总统府与大陆遥望大陆故乡。仿效北京天坛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代表八德,而隐藏其中的人形象征天人合一。纪念堂正面有石阶84阶、加上大厅前5阶,合计89阶,表示蒋公享寿89岁。台阶中间为中华民国国徽图案的御路,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只用于宫殿或庙堂。铜像大厅正堂上层青铜大门高16公尺

  • 文章中正纪念堂简介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14期  作者:蔣禩炆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中正纪念堂 名胜古迹 建筑结构 简介概要

    先总统 蒋公于民国六十四年四月五日逝世,我海内外同胞为表达对 蒋公最崇高的敬意与永恒的怀念,纷纷自动解囊捐献,要求政府兴建「中正纪念堂」。政府为应民众之请求,乃于民国六十五年,成立「筹建小组」,于六十六年十月三十一日破土,同年十一月动工兴建,到六十九年三月底完成,同年四月五日正式对外开放。我因为抽不出时间入内详细参观,只能在纪念堂围墙外远窥瞭望。民国八十二年十月十日,我利用开国庆典之便,因不能赴总统府前广场参观总统阅兵大典盛况,乃偕内子张丽云女士,到

  • 文章筹建林森纪念堂募救急䘏贫基金

    来源期刊:《闽聲》 第19期  出版时间:1968-03-15
    关键字: 林森纪念堂 会费收入 奖学 同乐晚会

    元正。二、筹建林森纪念堂:林故主席功在党国,遗泽长留人间,为表扬其功勋并激励来兹,兴建纪念堂实有其重大之意义。今年度内拟先洽请有关方面设法在本市林森路内拨(租)地二百坪作为堂址,由本会筹集建筑费伍拾万元,另向党政军各单位劝捐伍拾万元合计壹百万元作为第一期建筑费,余待明年度完成。三、扩大基础,征求新会员,目标五百名,由全体理监事每人征求廿名,即可得上数,希望能于上半年度完成目标。四、救急卹贫:会员如有急难,需要本会济助者,经理事会审查属实,可酌予济助,唯上项

  • 文章家鄕山形古蹟小記

    来源期刊:《闽聲》 第6期  作者:念榕 出版时间:1966-12-01
    关键字: 镇海楼 林森纪念堂 蛇山 九仙山

    低有连带的关系」。迨抗战胜利后,为纪念林故主席,经鄕绅萨鎭冰陈培琨等,在该楼旧址,鸠资与建林森纪念堂,并擘划越山为林森公园,当时兴工动土典礼,为萨鎭冰上将主持。如在纪念堂大门厅远眺,屛山好似其子,偎依膝下,九仙山(于山)和乌石山分立两旁,尤其于山两旁,尤其于山之白塔及乌石山之石塔(乌塔),遥遥相对,恰如烛斗,再看差边之水流山(在汤门外)和右边之蛇浪山(洪山桥上游),正如两边护驾,尚有左边鼓山(东门外)及右边之旗山(南港)恍若开路先锋,最妙的是,左右两边的距离,以

共24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