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私塾共返回2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讀書生活瑣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1期  作者:劉守法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私塾 小学 中学 高中 军训

    一、私塾三年䝉懂而过我的老家—刘玉楼,位于丰砀交界处,距丰县县城约二十五华里,是一个数百户人家,二三千人口的大村落,除了少数王姓与一部自附近村庄迁来避匪患的他姓人家外,大多数是刘姓一族,聚族而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融乐和谐,过着半耕半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恬生活,在我的记忆中,堪称安定、详和、兴旺、美好、若非战乱,确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我村的文风,原本不弱,满淸科擧时期,虽无人中过进士、擧人,而拔贡、秀才却也出过几位,及至淸末民初,废科擧,兴学

  • 文章私塾与学字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7卷 第2期  作者:張成芳 出版时间:1991-04-10
    关键字: 私塾 写字 人物回忆

    温州乡间私塾,泰半设帐于庙宇、宗祠或农家庄舍,日与鸡豚犬豕为伍,鸭栏牛牢相伴,处处可见。塾师有备受尊崇,隐居不仕,困守青毡寒士老儒,有赖塾馆糊口,敷衍几句,误人子女,不第秀才,有头脑冬烘,除能咬文嚼字,金玉满堂外,诚不知天下事为何物!猢狲王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则与活猢狲学生间虽彼此一堂,仿佛有高墙一堵,咫尺天涯之感。所谓授业解惑,学童能背能解虽不乏人,背来滚瓜烂熟,但不知书中精义,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不尽了然者亦复不鲜。奴在三家舍蒙童,能念几年书,识斗大

  • 文章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⑵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6期  作者:劉道玉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刘道玉 校长 自传 私塾 教育

    (本文作者劉道玉鄉親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多年。本章曾在本刊發表,但原稿多有修正。謹白)

  • 文章乡村私塾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39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65-11-01
    关键字: 乡村私塾 授课内容 费用

    公立小学未普及于鄕村时,鄕村儿童,多入私塾受发蒙教育。穷鄕僻壤,私塾并无常设者,大约居处相近之人家,约好十来个孩子,便找地点,请老师开学,其目的在使孩子们认识几个字,记记流水帐而已。此种蒙馆,只教三字经、百家姓、五言杂字、七言杂字,增广贤文等书。习字系描红,老师用土红写好一二三四之类简单字,学生再用墨笔照描一过。每日也有一,定课程,学生早上到学堂,背诵头一天读的书,然后由老师教未读过之「生书」,然后习字,然后考字。考字是老师写几个曾经读过的字,要学生认

  • 文章私塾年代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4卷 第2期  作者:王良 出版时间:1983-11-01
    关键字: 私塾 私学馆 农村教育

    韩昌黎先生师说开始便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开始学习时,当然要从师,但我所入者并非学堂,而是私塾。几位私塾老师,对我只能做到传道、授业,未能尽到解惑之责。此不能怪罪老师,而是当时传统风气,「四书」尙未读完不能开讲故耳。当时余只有六岁,便至离家一华里左右之大杨家窝堡去上学。私学馆房东名张国。他四弟名张君,约十一二岁,与我一同共读,后来张国之长子张文权亦来入学。为一所新设之学馆,有二十余名学生,多数为三里五村殷实富户之子弟。请

  • 文章半饑半餓的職業——塾師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2卷 第1、2期  作者:徐潔波  出版时间:2010-06-01
    关键字: 私塾 郑板桥 秦桧 塾师待遇 半饥半饿

    民国前,国内各地多无学校之设立,孩童读书,除少数权贵富家子弟有能力请老师至家中设馆施教外,绝大多数人家的子弟,只有进「私塾」受教一途,也就是所谓的「村塾」。村塾的设置地点,不一而足,有的设在祠堂,有的则设在私家宅第。至于束脩(学费),多无定额,视学生家境量力酌收,所以「塾师」的待遇极低,勉可餬口。清人郑燮(板桥),是我们江苏兴化人,年轻时曾做塾师,他有一首自嘲诗:诗曰:「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饿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憶舊(十七)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7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1-09-15
    关键字: 私塾教育 早课 理书 授书

    忆述私塾时期之地方敎育芳茂山与芙蓉圩,位处武进之东南角,东连江阴,南接无锡,离城均约四五十华里,一切地方行政、敎育文化,由于政府鞭长莫及,地方自治未入轨道,因此敎育问题,影响颇钜,敎孝敎忠,更为转移地方善良风气之重要关键。曾记抗战前,芳茂山区与芙蓉圩四周,仅芳茂山东麓之焦溪,西麓之横山,北麓之新安,以及芙蓉圩之杨田埧设四所县立国民小学,其余均赖私塾维持地方敎育,保存固有文化,鄕民因就敎忠敎孝之影响,地方善良风气,得以发扬光大,可谓功不可没。玆就私塾之设立

  • 文章昔时闽南之私塾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4期  作者:陳允洛  出版时间:1968-12-30
    关键字: 闽南私塾 教育 教学设备 课程设置

    文献资料,最値得擧述者,莫如政治敎育。我今就过去敎育制度中,敍述一项闽南私塾之眞相。私塾是昔时基础敎育,童蒙欲识字知书,必经此门径。其制度行之已久,至二十世纪初年,认为不合时宜,乃废私塾而兴学校。今人皆曾入学校,自能知学校之眞相,昔人要识字知书,必入私塾,其眞相如何,实不能不知。私塾亦写书塾,前者是指明私人所设,以别于官立公立之学校书院,后者是指读书之所,音同而较雅致,一言其制度,一言其性质,今当作私塾,则制度性质包括之矣。私塾之门,士农工商子弟皆可入学

  • 文章啓蒙記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7卷 第2期  作者:呂茵 出版时间:1977-06-30
    关键字: 启蒙教育 故乡风俗 私塾教育

    款待,廉价的礼物换来了一顿吃喝。入席的时间将到,老师再度光临,坐上首席;酒醉饭饱之后,宾主才尽欢而散。记得当日,我确已被折腾得晕头转向了!启蒙刚过去,一般豪门富户为了望子成龙,自会延聘西宾在家课读。敎书先生赖此餬口,对学生自然会比较客气些,体罚可说绝无仅有。我的家境够不上延聘西宾的条件,而且当年新制小学在鄕鎭甚为少见,因此我在一个黄道吉日负笈从师,被送进了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私塾诺大的厅堂上,坐满了年龄悬殊、程度不一的莘莘学子。那时的私塾设备简陋,除了孔子

  • 文章活泉书室今犹在梅城发现清代著名私塾,为文化之乡增添又一史证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鄕會會刊》 第21期  作者:張遠明 出版时间:2007-02-25
    关键字: 活泉书室 清代私塾 历史集萃

    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是旧时我国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不久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梅城至今仍保存有一家清代著名的私塾,它就是梅城更楼下九号的「活泉书室」。据了解,活泉书室是梅县著名教育家孙波庵先生的故居。记者通过线索找到孙波庵先生的后人——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孙姒纫和暨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孙汪典,孙教授姐弟俩提供了活泉书室的有关资料,并向记者讲述了有关活泉书室和更楼下孙氏族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沧桑。目前孙姒纫女士正在为活泉书室

共24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