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社会文化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拓抜氏與中原士族的婚姻關係摘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5期  作者:逯耀東 出版时间:1974-05-25
    关键字: 拓拔氏 婚姻关系 婚俗 历史资料 社会文化

    拓拔氏初期的婚姻型態,爲北方游牧民族所盛行的,融合仲春奔會、掠奪婚制、勞役婚制、繼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於一的婚姻制。拓拔氏由東北進入草原後,由於拓拔氏的力量漸強,四方部落不斷內附,而廢棄內婚制行外婚制,婚姻的範圍擴大了,拓拔氏一面娶其他部落酋長之女,也將己女下嫁其他部落,透過婚姻關係,維持部落間向心的團結,甚至於不屬於鮮卑民族的乙旃(高東族)與紇骨部落,也和拓拔氏有婚姻關係存在。自拓拔氏控制黃河流域後,踉着移民南下,在高度的農業文化影響下,其原有的社會結構...

  • 文章台北十年重遊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6期  作者:姜敬寬 出版时间:1989-01-01
    关键字: 经济建设 社会文化 访问

    一九七八年七月是我離開台灣十八年以後的第一次返國。那時對台灣的經濟建設以及社會變化都有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台北的市區、南部的造船厰、台中港的興建、農民生產力的普遍提高,一般公民生活的改善,到處都使我有隔世之感。一九八八年四月初旬,十年之後,我才又有一個機會返回台灣,短短十天的停留參觀,不僅親身體驗到台灣的物質生活繁榮、奢華;同時也感受到文化的驟變,新聞事業的勃興,政治民主化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更比十年前好,各方面的發展,都已經超過了我在美國所想像和理解的程度...

  • 文章白居易的社會背景及養生之道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3期  作者:孫菊園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白居易 社会文化 养生

    唐代娼妓制度的興盛,和其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唐代的婚姻制度最重門第,所謂“仕必由進士,婚必與高門”,這是唐代的社會風尚。可以說在唐代,仕與婚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問題的兩個方面。即婚姻解決得好,攀上了高門,自然功也成,名也就了,否則政治上終身無有成就,社會地位也必然一落千丈。《隨唐嘉話》載薛中書元超“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這三恨反過來即爲唐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目標,其中“娶五姓女(即崔、盧、李、鄭、王五姓,爲當...

  • 文章陳年陋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8卷 第2期  作者:乙公僕  出版时间:1986-06-01
    关键字: 社会文化 婚姻习俗 人物回忆

    當年「小閨頭子」,過了十歲,媽媽便叮呤囑咐的說:「閨頭子要怕人」,就是要閨女的容顏,不能給人看見,女孩子生來就靦腆,再加上媽媽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便格外的害羞怕見人了。女孩子在未出嫁時,父母都當作「明珠」般的看待,因此:多多少少會助長女孩子撒嬌撒痴的天性,所以當年女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雖然無是輕重,可是憑他發起脾氣來,將眼一「陰」,臉一冷,頭一勾,嘴一咕,兩個小眼圈裡的淚水向下滴的時候,連親生的父母甚至老爹爹、老奶奶,都得「架手」讓他三分。等而下之的人等,更...

  • 文章清明掃墓與踏青郊遊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70期  作者:鏞祥  出版时间:1992-04-20
    关键字: 清明节 扫墓 踏青郊游 社会文化 无锡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之外,也是一个富有娱乐性的节日,根据古籍记载,有多项活动,如踏青,野宴,放风筝,荡千秋、拔河、斗鸡以及竞渡等活动,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有的现已不举行,有的已改在别的节日举行,惟一保留至今的可能祇有「踏青」了。清明时节,芳草满地,春花怒放,百鸟齐鸣,大自然一片美景,是郊游的最好时光,过去故鄕在清明那日,如遇天晴,一到郊外,到处都是踏青郊游的人,红男绿女,老老少少,尤其到惠山去的西门外那条五里街上非常热閙。我们同鄕会以愼终追远,使大家不忘

  • 文章古嚮水口第一景觀——鰲魚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2卷 第2期  作者:徐錫山  出版时间:2000-06-01
    关键字: 鰲魚 区域风俗 社会文化 人物回忆

    凡在五十三年前到過嚮水口的成年人,沒有不知道嚮水口「鰲魚」的。「鰲魚」,在嚮水口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鐵塔。「鰲魚」對我們這一代人更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因爲它是家鄉滄桑巨變的象徵。原五河小學校長劉汝鳳老先生,是親目所睹「鰲魚」毀掉時情景的唯一健在的見證人。他已年愈古稀,但對「鰲魚」記憶猶新,一提起「鰲魚」,話如潮湧,脫口而出;惋惜之情,溢於言表,現據其所述,記錄如下。「鰲魚」,是一具用上等粗細不等的銅絲和鋼筋焊編成的魚狀模型,(見示...

  • 文章從國史編纂説到地方文獻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47期  作者:毛一波 出版时间:1974-11-01
    关键字: 国史编纂 地方文献 史记 社会文化 精神文化

    话又说回来,中国的社会文化或精神文化中,也的确有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处。只就地方文献来看,现在还存在着一些各地方大同小异的民俗,何以小异?那就是「橘逾淮而枳」的说法了。因为一方一俗,其古今有异者,乃其转变演化的结果。譬如江浙有徐文长的故事,四川有安世明的故事,台湾则有邱罔舍的故事,其间的传说相类,而人名或物事就变了。又如各种礼仪,其行事的主题相同,而形式多有差别。这是现象的比较的问题,而非本质上的根本差异。就现有的地方文献说,各地志书、丛著、杂记

  • 文章戰前灌雲縣(含連雲市)志略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吳洽民  出版时间:1986-03-01
    关键字: 区域历史 地方风俗 社会文化 县志研究

    沿革:本海州之東境,民國元年分置灌雲縣,以南有灌河,北有雲臺山而名。縣治設於板浦鎭。民初隸徐海道,抗戰後屬第八行政區。疆域:東與北倶濱黃海,南界漣水縣,西界東海縣。面積六百八十萬四千畝,計二千七百八十一方公里,分爲七區。(第七區改爲連雲市)人口:六十萬九千一百零六人。(內政部三十五年統計公布)山川:大伊山,小伊山皆在治南,東陳山,西陬山皆在治東。伊盧山亦作伊萊山,與盧石山、句盧山,稱三盧,韓信爲楚王,鎭於三盧,即此。雲臺山在東北,古名鬱林山,又名郁山,又...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