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的笃班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宁波鄕下的「的笃班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04期  作者:葉蓬 出版时间:1985-07-01
    关键字: 绍兴戏 演出 乡土文艺

    阿拉宁波鄕下头,所谓的「的笃班」,亦就是一般所说的绍兴戏,又称女子越剧,鄕下种田人直呼「小娘比」,因为,不论男女角色,全班淸一色是小姑娘,宁波人称女孩叫「小娘比」,倒是名符其实的称呼,如今,听起来似嫌粗鲁一点。在当初,的笃班在鄕下演出,普受一般鄕亲们欢迎,因为,当时,既无电影,连收音机亦视同珍品,种田人于工余之暇,除哼上几句绍兴戏,宁波滩簧、挖花一类曲调外,什么娱乐亦没有,一旦听说离村在十华里以内,要做戏文,一到黄昏下工,提早吃饭,会同三亲四友,遂即

  • 文章越劇皇后筱丹桂(上)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卷 第5期  作者:茜茜 出版时间:1971-05-30
    关键字: 越剧皇后 筱丹桂 钱春凤 “的 国泰剧院

    大概上了五十岁而又在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耽过的,讲到我们有一位很著名的同鄕名叫钱春凤的,也许膛目不知所对,但提起当年红遍黄浦滩头的筱丹桂,却不难家喩户晓了。不错,钱春凤是以筱丹桂做艺名挂牌的。她的短短一生,与民国廿几年阮玲玉的香消玉殒,同样轰动一时,不知赚得多少戯迷为之嘘唏太息。现在笔者根据当年的报刊作个鸟瞰式的敍述,也算是「浙江文献」的一页吧!是民国十九年的冬天吧,嵊县高升舞台的「的笃班」里来了一位十三岁的鄕下姑娘,她是本地方人,在小学里读过两三年书

  • 文章的笃班到越剧(下)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7卷 第2期  作者:裘澤人 出版时间:1985-02-10
    关键字: 越剧 戏剧发展 演员经历

    戏场日夜两场翻来覆去地搬演的总是那几本传统老戏,如果继续再这样下去,势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而且为了巩固并发展越剧的地位和前途,排演新戏已经刻不容缓。此时恰巧有一个杭州人樊迪民(篱)因杭州沦陷转辗从武汉来到了上海,过去和新剧家陈大悲一起演过文明戏,于是姚水娟便请他编新戏,「花木兰」便是他为越剧编写的第一个戏。由于排练时请男小生张子范来当指导,海报上便贴出「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在此之前,越剧是没有编剧、导演那些名目的。过去科班里学的老戏,从来没有一个完整

  • 文章憶家鄕新年娯樂場

    来源期刊:《浦東》 第51期  作者:寶華 出版时间:1988-01-15
    关键字: 新年 地方习俗 野台戏 木头戏 马戏班

    等混合而成,但又有别于正宗的京戏。平时也在跑码头。新年时大多由寺庙或大商家邀请,负担包银,免费招待大众。二、的笃班——其实是绍兴戏别称,很像台湾歌仔戏,演员清一色是女子,不论生、旦、丑等都由女性扮演。她们不同于野台戏的地方,是戏装行头都是簇新,非常华丽。而琴师和乐器组也讲究新派而充实完美。所以在浙江各地跑码头,到处受欢迎而盛况空前。记得有年新春请到一,女台柱是「七岁红」艺名,亦即七岁女孩子挂头排,而戏确实也演得顶呱呱,难怪她名闻遐迩,家喩户哓呢!所以当时

  • 文章的笃班蜕变为绍兴戯的来由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2期  作者:剡溪人  出版时间:1968-07-25
    关键字: 嵊县稻米 丝茧茶叶 上海包工制 地方戏 绍兴戏

    嵊县是个怪地方,在国民政府未建都南京以前,它的特产是唱的笃班的女孩子,和掳人勒索的绑票匪。民国十年先后,浙江省在卢永祥统治之下,境内多山的嵊县,稻米出产,常不足以自给,要靠丝茧茶叶运销到上海,稍资挹注;但那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数年,各国普遍地不景气,丝茧茶叶均吿滞销,价格大跌,嵊县民众陷入困顿之中,农村凋敝,失业日多,梁强者铤而走险,结伙为匪盗,专向富有者掳人勒索,有钱的人走避,就烧毁他的房屋,因此閙的鸡犬不甯,有钱的人逃到上海去求安全,穷苦的人也多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