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以时出,正气充盈维国脉;百泉随地涌,淸流濛抱见臣心。——徐东海联
-
中州绝胜百门泉,在河南辉县西北七里的苏门山中,一名百泉,又名搠刀泉。魏书地形志谓「共有柏门水」即此。泉南流入新鄕县界会小丹河,再东流而为衞河。又元和志谓「百门陂,隋炀帝引之为永济渠,名曰御河,又曰百源」。宋邵雍隐于此,故传其学者称百源学派。民国三十五年,我因赴任之便,得归德画家邓艮洛、太原金石家马桥的陪同,共作百门泉之游。那一天,正是初秋时节,我们一行三人,出辉县西关,向北望去,葱茏一片,人言那是太行支脉的苏门山。在秋阳的照耀下,金光盈眸,没一会,我们便
-
吾故里豫北辉县市乃古之共伯故国,河朔之巖邑也。其西北境内之苏门山,为太行之余支,远望巍峨,气势雄壮。山南麓有百泉湖为卫水之源,泉脉涌出平地者以百数,因多泉眼,故其地名「百泉」。两山对峙似门,「苏门」者,即樵子者入山之门也。苏轼诗「峰峦相掩映,松柏共阴森」,吴伟业诗「太行秀色何盘纡,桤楠榛栗松柏储」,孙奇逢诗「何为博得古今传,幽事由来在百泉」。都是讴歌这里邱壑烟云,林泉风月之胜槪。山上古刹,林木森蔚,湖中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山光水色,相互掩映,故有河南「小
-
读「容庵弟子记」(沈祖宪、吴闿生编篡,民二出版,乃袁世凯之半官方传记。袁字慰廷,号容庵。)卷四载称:「宣统元年,春夏之交,公(袁世凯)游览苏门百泉之胜。此地为宋邵尧夫,明孙夏峯两先生讲学之所。前淸乾隆朝曾经驻跸,岁久,离官别舘,鞠为茂草,惟淸晖阁巍然尙存。公与徐世昌捐资修缮,旧僚闻风争醵金协助,年余工竣,水木明瑟,亭舘幽深,俨然世外桃源焉。」又读「孙夏峯李二曲学谱」(谢国桢撰,战前商务版)末段云:「百泉风景之胜,为吾鄕冠,流风余韵,流传不绝;惟时过景迁
-
百泉位于河南省辉县城西北五里的苏门山南麓,山上的红墙绿树,与湖中的碧波淸流,交相辉映。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景色明媚如画,素有河南「小西湖」之誉。春秋假日,游人踵接,尤为炎夏避暑胜地。自魏晋以还,即为学士名流,达官显宦游息流连之所。如魏之高士孙登,晋之名士阮籍、嵇康,唐之名将薛仁贵,宋之哲学家邵康节,元之贤相耶律楚材,明之名士袁宏道,名儒孙夏峯,志士彭了凡,以及淸之名臣汤斌等,均尝读书,讲学,或遨游,隐居于此。苏门山为太行山之余脉,百泉为衞河发源处,山脚下
-
空无一人,但到大会时,全国各地药商云集,货物堆积如山,另外各种杂要戯剧、马戯团、星相术士将鎭巿内外围的水泄不通,连巿外山坡上也搭满帐蓬,成为临时巿集。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时,就是用苏门山下的百泉池中的水调配试验成功的。故国药商每年阴历四月药王生日,在此集会纪念。药王庙的规模宏大,在巿鎭之西,占了大半个山头,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大殿十余楹。在诞辰时,庙中所有殿堂摆满了各地旅客带来的美酒佳肴,祭祀药王,以祈祷药王显灵,医药有效,同时也是互换药材交易之所。百泉
-
河南省立百泉鄕师是民国二十年由省立民众师范学校改制成立,现在已经四十九个年头了。我于民国二十一年入学,二十四年毕业,一幌也是四十多年,虽然将近半个世纪,但有些事至今记忆犹新,囘首前尘,颇堪玩味!爰以泉师溯往为题,写一点囘忆,以为母校纪念专集补白。幽雅的环境母校的校址,旧为百泉书院,北伐后村治学院曾建校于此。记得母校校歌开头便是:「冷冷百泉,苏门之阳,东依九山,西凭太行,吾校巍巍,在水源鄕……」校景之美,在这几句歌词中,就可以想见了。百泉是河南有名的风景区
-
河南是中国药材主要产地之一。黄河北岸太行山麓辉县的百泉鎭,为一全国性药材集散地。各种家生或野生药材多达四百余种。其一年一度的药材巿集,俗称「泉会」,是从每年的阴历三月十五日开始,会期长达一个月之久。届时各县药商云集,沿百泉鎭上的一条南北大街,两旁搭建棚帐,绵互五六华里,本省土产和川、广、云、贵道地药材,堆积陈列,品类繁多,零趸批发,大宗贸易,一月之中,成交可观。(有关药材种类和交易额等,毛起鸡、樊縯两先生曾作过调査硏究。)河南省怀庆府的人最会作生意
-
君讳百泉、姓谷氏、河南兰封人也。封翁凤岐公、母氏任、胥以淸德称鄕里。以纯孝植家声。君幼秉英姿。夙饶忠悃。唯以生逢离乱。久践艰难。垂髫遘海水沸空。舞勺値妖氛蔽日。间关粤桂。避地逢瀛。饱经冻馁之虞。徧历风霜之苦。幸以工读卒业于建国中学初中部。复以公费修毕台中师范学校,先后执敎于汐止国民学校曁国语实验小学。十载舌耕。三余力学。精硏儒术。益究刑名。旋考入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膺法学士学位。继经司法官考试及格、参与法官训练所、民国六十年春以绩优结业。派任
-
吾人今日的心情庶几近之。虽然,少小离家,老大方囘,我们的靑春业已远去,但得还鄕团聚,于愿亦足矣。海上风寒,翘望大陆,海天一色,万里怀人,百感交集;而思亲之切,与怀鄕之殷,难以言宣。试作怀苏门百泉安乐窝诗一首,聊表纪怀。名泉名士各千年,人去泉留一惘然。感旧长空星落落,临流还听水溅溅。苏门过客山摇梦,沧海浮槎浪拍天。刧后鄕邦归未得,百源学脉[2]孰能传?[1] 「百泉」亦称百源。名称甚早,据春秋左传载:定公十四年冬十二月,晋人败范中行氏之师于潞,获籍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