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特质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岭南民俗文化的特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1卷 第3期  作者:蕭亭 陳乃剛 出版时间:1991-09-30
    关键字: 岭南地区 民俗文化 特质特征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最能體現民族性的一門科學,是人類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的精神文明。民俗文化是指民俗範圍內的文化部分,在整個民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更具體的說,民俗就是廣大民衆運用智慧所創造的一些傳統的生活方式、禮儀模式、日常習慣、節日風俗等,包括服飾、飮食、居住、婚姻、生育、喪葬、喜慶、交通、交易等等,我國歷史悠久,幅員廣大,民俗更是千姿百態,如春節花巿,龍舟競渡,中秋賞月,重九登高……不勝枚舉。任何民俗的產生和傳播,都有其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的根源和文化...

  • 文章國父家世與客族淵源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2期  作者:廖英鳴 出版时间:1987-10-01
    关键字: 孙中山家世 客家族群 考证 客家特质

    使其能当北方胡骑驰聘之际,迁徙南方,他们爱国心比任何一族都强,是永远不会征服的。」[15]由以上有名的国际人士,都一致说明,客家人来自中原,他们的精神与语言,深具中原古风,他们能受苦,而又具有爱心。所以,历代都出有名贤圣哲,深为各方所敬重。未来发展,无可限量,这是我们客族后裔,应引以自豪的,同时也应更加珍惜这份客家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加以发扬和光大![1] 见先总统 蒋公著「中华民族之成长与发达。」[2] 见先总统 蒋公著「中华民族之成长与发达

  • 文章五华人的特质和风格为纪念台北市五华同鄕会成立二十一周年而作

    来源期刊:《五華同鄉會卄一周年紀念特刋》 特刊  作者:張民權 出版时间:1976-09-19
    关键字: 五华人 风格特质 客家人 王义门

    五华旧称长乐,民国后改用今名。附城有五华山,因而名其邑。山下为越五台故址,系本邑第一名胜,惜因年代久远,今已片瓦无存,但见荒烟蔓草,徒供后人凭吊而已!居民纯属客家,故言五华人的特质,亦即客家人的特质,不过有些地方,五华人表现得特别显著而已。这里所谓特质,是指一般特有的气质,亦可认为民族性的一部份。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习性风尙(简称习尙)总是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人们为了生活,必须适应环境,否则必受天然淘汰,不能长久存在。所以北半球的北方人比较耐寒,南方人比较

  • 文章岭南民俗文化的特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蕭亭 陳乃剛 出版时间:1992-03-31
    关键字: 岭南文化 民俗文化 文化特质 发展历史

    秦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二一四年,在嶺南設置南海、象、桂林三個初郡,派駐了大批秦軍,隨後,又流放了中原數十萬「罪人」,「與越雜處」,嶺南正式納入全國封建中央政權的統治,接受中原文明的敎化。公元前二〇六年,秦亡漢立,原秦置南海郡龍川縣尉趙佗乘時而立,建立南越王國,但一切政令措施,民風敎化,仍保持與漢王朝一致,南越民族與中原華夏族有一個將近百年的和平共處,互相融合的穩定時期。文化遠較中原人落後的南越人自然而迅速的接受漢民族文化的重塑,改造了原始的稻作文化,接受...

  • 文章蔣總統社會安全思想之闡述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9卷 第8期  作者:方靑儒 出版时间:1977-08-06
    关键字: 蒋总统 社会安全思想 中国社会的特质 社会工业化 民生史观

    提要一、先以大陆习性的社会、伦理社会、农业社会,说明中国社会的特质,并述中国社会的变迁,由农业社会变迁为工业社会。二、次述 蒋总统社会安全思想的要旨有六:㈠民生史观即社会史观。㈡以人为本的政治哲学。㈢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合而为一。㈣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各遂其生。㈤增进集体生活,发挥羣众力量。㈥特别注重于疾病痛苦困穷的救济。三、中国新社会的建设途径:㈠三民主义为国家社会建设的指导原则,而以民生主义为重心。㈡民生主义建设的物质与精神条件。㈢民生主义建设的最高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