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汉学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漫谈」敦煌学「在国际汉学界的比重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7期  作者:蘇榮輝  出版时间:1986-07-01
    关键字: 敦煌学 国际汉学 汉学研究 内涵 重要性

    近些日子,有几位朋友和硏究生看到「汉学硏究通讯」五卷二期及报章上的报导,知道本年八月一日起,在北巿中山南路二十号的国立中央图书舘新厦将举办一连三天的「敦煌学国际硏讨会议」。他们似乎对这会议的名称不太了解,尤其是所谓「敦煌学」这个名词。也因为他们不知道「敦煌学」的涵盖之广,有人竟认为这个「闻所未闻」的会议,怎么还要开三天之久?有一、二位朋友知道笔者抗战时期曾在敦煌艺术硏究所待过一两年,并认为:你既然略悉敦煌的掌故,而且也是这次会议的被邀出席者之一,为何

  • 文章略论述欧美的汉学硏究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54期  作者:謝康 出版时间:1991-10-10
    关键字: 欧美的汉学研究 学者观点 历史资料

    将「中国学」如淸代江藩所讲的汉学师承或宋学。将中国学分为汉宋之学,即日本人所讲的支那学,台北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氏的华学,大槪都是指中国传统的学问而言的。欧美人硏究中国学问,多偏重考据方面,大致如同从前北大国学硏究所或中国学(Sinologe)这门学问,亦简称为「国学」硏究中国学术的学者,一般称为「汉学家」(Sinologue)与淸代「朴学家」涵义相同。如顾炎武、戴震、江永、王念孙父子、汪中、段玉裁、钱大昕兄弟、兪樾、孙诒让、章炳麟等各为淸代及民初

  • 文章国内汉学硏究的方向与问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7期  作者:丁邦新 出版时间:1988-07-30
    关键字: 汉学研究 学术综述 中国文学

    汉学」这个名称以往有过若干争论,但是一般人大槪都了解它的含义,在本文中约略相当于「中国研究」的意思。由于多年来学术岗位上工作,常常注意国内外汉学研究发展的情形;中央研究院主办过两届大型的国际汉学会议,个人也直接参与筹备的工作,颇有一些感想。在此想谈一谈国内汉学研究应有的方向,并提出几个困难问题来寻求解决之道。方向之一—发展各自的特色现在国内大学有中文系、历史系的为数甚多,同时设有相关研究所的约在二十左右。以台大师大两校而言,历史系的专任教师合计在六十

  • 文章爲歷史作證、向憂患挑戰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7期  作者:李天行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同乡聚会 赴台经历 武汉学生

    一樣的台北、不一樣的聚會中華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十三日的台北,是一個誘人迷思的初夏週末:熱中帶涼,晴中現陰的氣候;人車熙攘,空氣汚染的街頭;寬廣僕實,鬧中取靜的信義俱樂部。這一切像是一幅宇宙萬象,人生百態的現世圖;也像是一首永無休止,似不調和却也習慣的人生樂章。千古以來,紛紜世事,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成爲茶餘飯後的笑談資料。但是眞理祇有一個,因此、人海變局也就成爲後人爲「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而以畢生精力,苦求眞象之課題。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使命和意義!...

  • 文章世界和平之眞理应从汉学中求之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9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共产主义 伦理道德 孙中山 汉学

    一、汉学代表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即在世界各国,亦发生宏远的影响。邻近中国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已无论,其在欧洲,三百年前对于启蒙时代的影响,亦显而易见。近百年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逐渐开放,世界各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新发现的敦煌文物及甲骨发掘,再引起好奇心,如斯坦因、伯希和等从事美术考古及西北地理等硏究,因而有汉学之称。所以汉学可以代表中华文化。我在十年前曾主编「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一书两辑,蒐集世界各国

  • 文章漫谈「敦煌学」在国际汉学的比重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26期  作者:蘇瑩輝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敦煌学 国际汉学 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议 历史沿革

    近些日子,有几位朋友和研究生看到「汉学研究通讯」五卷二期及报章上的报导,知道本年八月一日起,在北市中山南路二十号的国立中央图书馆新厦将举办一连三天的「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议」。他们似乎对这会议的名称不太了解,尤其是所谓「敦煌学」这个名词。也因为他们不知道「敦煌学」的涵盖之广,有人竟认为这个「闻所未闻」的会议,还要开三天之久?有一、二位朋友知道笔者抗战时期曾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待过一两年,并认为:你既然略悉敦煌的掌故,而且也是这次会议的被邀出席者之一,为何不在会期

  • 文章國學綱要(九)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6卷 第1、2期  作者:湯念庸  出版时间:1984-06-01
    关键字: 国学纲要 秦汉学术 今古文经 经学家

    有汉儒所增益,非出于一人之手。)至汉时,因五经文义,难以尽通,训诂之学,乃为人所注重。凡经学家讲授经书,自必须解释其文义,如汉书艺文志所云:「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训故与传,即解释字与文之意义也。在汉一代,扬雄作所方言,魏熙所作释名皆为训诂之学。故后世称训诂之学为「汉学」。五、汉之经学家汉为经学极盛之时期,经学家当然多不胜擧。上列「今古文家」简表,可为汉初经学家之代表,并可以见其流派。然于经学有专精之研究而卓有成就者,在西汉,则当推董仲舒

  • 文章汉学硏究中心出版「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读后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36期  作者:吳洽民  出版时间:1985-11-15
    关键字: 汉学研究 中华文化 汉字学 地方志 中国台湾

    中华民国汉字资料硏究及服务中心(附设于国立中央图书馆,由王馆长振鹄兼主任)曾于本(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邀请国内外汉学专家来华,擧行为期四天「方志学国际硏究会」,会中发表有关方志硏究之论文约三十篇:上述论文,已刊登于民国七十四年六月汉硏究通讯季刊六卷二期,因系以「中国方志」为中心议题,同时由该中心出版「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一册,系由王德毅先生主编,廿开本,约三百余页,分送与会学者人手一册,其中包括民国四十六(公元一九五七)年正中书局发行之

  • 文章中國學術與中華文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9卷 第7期  作者:錢穆 出版时间:1987-07-30
    关键字: 中国学术 中华文化 学者观点 国际汉学会议

    前言中央硏究院召开国际汉学会议,这是国际汉学会议在中国召开之第一次。敬献刍言,以供赴会诸学者与社会关心此会议人士之批评与指敎。中国人重和合人类生存在此同一世界上,人生该是大同的。但因天时气候、地理物产,以及山川形势种种不同,影响到人生的习惯不同,积累成历史的不同,而民族文化遂各相异。尤其是中国与西欧,相距远,接触少,形成两种不同文化,是无足诧异的。大体言之中国人重和合,西欧人重分别。因此中国自黄帝、尧、舜以来,迄今五千年,早造成一国家,共戴一中

  • 文章汉学者治经方法与态度的比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1卷 第3期  作者:黃瑞枝 出版时间:1989-07-01
    关键字: 两汉学者 治经方法 治经态度 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兩漢治經之士多藉中原讀此可獲知中原學者對治經之功及對後世之影響——編者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