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汉剧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汉剧资料补遗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1期  作者:楊璉  出版时间:1974-04-10
    关键字: 戏剧 汉剧

    民国五十九年七月,中华文化复兴月刋第三卷第七期,曾刋出拙作「从皮簧合流说到汉调的形成及其影响」一文(文献第十七期曾予全文转载)。由于篇幅关系,在征得笔者同意后,曾略作减删。基于是项资料蒐集不易,而难予流传,爰再加补充:一、民初,在汉口演出之盛况:辛亥年武昌鼎革前后,平、汉剧在武汉方面之演出至为热烈,不但「伶隐」汪笑侬氏曾久居斯土,且对汉剧之影响亦颇大,老生之六部大审,须生之哭夜庙,骂阎罗等,即由其播种。当年演平剧者,有一码头之怡园,和记大舞台等处,除汪氏

  • 文章牡丹富貴兩代豪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0期  作者:揚璉  出版时间:1971-07-10
    关键字: 风土人情 戏剧 汉剧 牡丹

    自从「西皮」由汉中顺襄河而下、「二黄」由安徽溯长江而上,在汉口会合、更吸收了其他的地方腔调,形成综合戏剧形式「汉调」后,由于武汉地处交通要津、商贾云集、人才辈出而壮大,并作幅射式向外发展。她对于我国的戏剧演进已相当地达成了「薪传」的任务。淸末、民初,更属「盛极一时」。并正名为「汉剧」,且组织「湖北省汉剧公会」而由黎总统元洪颁发有全衔之铜质印信。首代伶王一末(老生)余洪元氏、次代伶王三生(文武唱做须生)吴天保氏接踵而起,笔者已曾在本刋陆续草文简介;现在则拟

  • 文章浅谈家乡汉剧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4期  作者:陳明節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家乡娱乐 戏剧文化 汉剧 汉剧团演出 戏剧种类

    往昔家乡娱乐,戏剧方面,约有三类,为汉剧、木偶剧、潮州剧。潮州剧或称白字戏,演员有数十人,全为男童,偏重唱工,多以生旦为主之全本连台戏,其丑、净、老旦等少数角色,则由成人扮演,武场用小锣、小鼓、文场乐器甚齐备,伴奏柔美,演员每唱完一句或一小段,则有幕后全体演员之和声,并有其进三步退三步之独特台步,然以河洛话唱念,吾乡人多听不懂。因之,演出机会甚少。木偶剧或谓木猴戏、傀儡戏。剧团由五、六人组成,只须搭小戏台即可演出,其木偶以七条悬丝操纵,至为灵活,演出时以

  • 文章漢、楚劇公演記實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5期  作者:李獻廷  出版时间:1975-04-10
    关键字: 汉剧 楚剧 演出 《采莲船》 《芦花河》 《董永分别》

    文:李献廷 图:陆剑南(注:王续容女士饰演之樊梨花)(注:冯续仪女士饰演之蚌壳精)旅台湖北同鄕,除原有汉剧硏究社及楚剧硏究社,经常演演出外,现又有一汉剧票房组织,名兴汉业余汉剧硏究社、去年曾在国立艺术舘演出一场。今年又于二月十九日在艺术舘首次演出三戯,极为精彩,特予报导如下:一、在正戯之前,先上三个歌舞小调戯。第一个是「彩莲船」。即北方的「跑旱船」。由王汉昭饰船中女,另由张声炎君幕后唱曲。船的两侧,有船家二人,载歌载舞。十分热烈。第二个是「道情歌」。由李

  • 文章百侯文藝活動散記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劉錦雲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百侯村 文艺活动 汉剧表演 时代剧社 地方文化建设

    外面的汉剧团来演出,戏台就搭建在溪唇的大沙坝。上世纪初,村人开始称汉剧为「外江戏」,后来大埔自己有了民声汉剧团。他们在本县甚至跨县的乡间演出,每次到百侯时,总要连演几晚,节目单常常是满满的一大张,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苏三起解》、《百里溪认妻》、《林昭德》、《打洞结拜》、《闹严府》、《打渔杀家》、《蓝继子》、《穆桂英挂师》,还有《目莲救母》、《铁扇公主》等等。过去把演汉剧叫「做大戏」,演戏这个活动对百侯村的老百姓来说是件振奋人心的盛事。人们一听

  • 文章大埔歌飛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鐘瓏菲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汉乐汉剧 客家山歌 民俗文化 精神寄托

    土地上难以磨灭的往事,而那些代代相传的老戏本也得以在大埔汉剧表演艺术家们的水袖间重放光彩,因为大埔的进步,「南国牡丹」分外妖娆。如果说「汉乐」「汉剧」是阳春白雪,那么,大埔人眼中的下里巴人,必定是客家山歌,田间地头,山林野地,处处都可以是放歌的好地方。或者唱一唱花萼楼的古朴、泰安楼的威严、光禄第的高贵、肇庆堂的华彩,或者唱一唱白玉陶瓷的精致,西岩茶叶的美名,大埔蜜柚的酸甜适中、金针叶的爽口宜人,再或者,唱一唱千亩梯田的恢弘,三江汇一流的豪壮,西岩山的霸气,英

  • 文章让广东汉乐汉剧唱响中华大地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陳克進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广东汉乐 汉剧艺术 客家文化 发展建议 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广东的经济年年上台阶,梅州的巨变目不暇接。然而,广东文化事业的发展显得滞后了,特别是植根于民族民间沃土之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好像那三寸金莲在蹒跚挪动,其中尤以广东汉乐、汉剧为甚,经济的持久繁荣,离不开文化全面发展的支撑;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则有赖雄厚的经济基础。针对经济与文化悬殊不平衡的现实,近年前省、市政府分别做出了创建「文化大省」、「文化梅州」的决策。我以为,这是为构建和谐小康社会而作出的战略举措,认认真真地付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