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间习俗共返回3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憶乘篼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1卷 第1期  作者:王果 出版时间:1985-02-15
    关键字: 乘兜 交通工具 民间习俗

    我有過兩次乘兜的經驗,那是因爲往返的關係。在故鄕的山區裏,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兜,也就是竹製的轎子。一張細竹編的小型太師椅,兩側各綁一支粗竹竿作爲轎架,頂上是用竹片編成長方形如竹蓆,狹的兩頭各捆在兩條轎架上,就成了圓弧的蓬,以遮擋風雨與烈日。椅子前橫放一小塊狹長的木板,兩端穿以藏繩縛在轎桿上作爲踏脚用。前無轎簾,後無帳帷,異常簡陋。因此,我雖只乘過兩次,却能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裏。那時我大槪是十歲吧!記得還在小學讀書。有一天日本飛機突然來轟炸,嚇得全城的人惶...

  • 文章臘月送竈閒譚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1卷 第1期  作者:張成芳  出版时间:1989-01-10
    关键字: 民间习俗 祭祖 送灶王

    我國古代習俗,要在年杪,祭祀百神和祖先。夏曰:「嘉年」,殷曰:「淸祀」,周日:「大臘」。蓋臘是一種盛大祭典、所以逢臘月,稱「臘祭」。故邑是魚米之鄕,每逢農曆十二月,所醃鷄鴨猪肉,相當普遍,幾乎比比皆見,統稱、臘鷄、臘鴨,尤其是臘肉,又稱醬油肉,不用防腐劑,醬油及鹽分量適中,塗抹均匀,紅白相襯,呈半透明色,晒得恰到好處,放口中咀嚼,其味不鹹不淡,肉質不硬不鬆,香而不膩,風味絕佳,堪稱上品。實遠超過湖南臘肉,南京板鴨。鄕間各家,俱以磚砌大竈,燃草稻,竈之高處...

  • 文章故鄕的磨碾滾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5期  作者:賈文斌 出版时间:1978-05-25
    关键字: 故乡回忆 民间习俗 碾磨技术

    一 前言:故鄕的磨、碾、滾、臼,幾乎各鄕村都有,磨可以用來磨米、麥、豆類及玉籽成麵或糝,又可磨油、磨粉皮粉條或涼粉,更可拐豆腐……。碾可以用來碾米、碾油、碾藥材……。石滾可以用來碾場,將麥穗、豆皮、黍稷高粱的殼糠碾下來。杵臼(對臼)可以用來舂米麵及藥材。磨與碾都是裝設在磨房碾房裡,可以全天候工作,不受風雨陰晴的限制,能做活到通宵達旦;石滾用過之後,就是場光地淨的季節,將滾框去下來,儲在場棚裡,把光石滾留在場邊處或不妨碍走路的地方,石滾是石頭製成的,不怕風...

  • 文章奉化农村民间习俗碎拾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0卷 第8期  作者:陳震旦 出版时间:1978-08-06
    关键字: 奉化农村 民间习俗 乡土回忆

    離開故鄕奉化已二十九易寒暑,有人說光陰如箭,日月如梭,眞的,日子的確過得太快了。二十九年前故鄕農村民間的習俗,仍是在腦海裡記得淸淸楚楚,一點兒也不模糊。茲將想到的點點滴滴滙成一束,和吾鄕長們共敍囘憶。溪畔洗衣棠聯絡感情我生長在一個地處偏僻的鄕間農村,全村住戶共僅三百餘家,居民大多以農爲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秋收冬藏,整年兢兢業業,安份守紀,過着很安祥的日子。村前有一條溪,溪水深及膝蓋,從溪面往下看,可以看得淸楚溪底下的粒粒沙石,可以數得出溪底下往來嬉戲...

  • 文章(歷史文物)三伏天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87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1995-07-03
    关键字: 伏天 中暑 衣服 民间习俗

    农历六月是天气最热的月份,古人称为「伏天」,伏是隐藏之意,表示躱避盛暑。六月有三伏天,即头伏十天、中伏十天、末伏十天。由于天气炎热,自古以来就有「歇伏」的习俗,歇伏即是歇夏,也就是尽量减少活动,以避免中暑,同时,须准备消暑解渴的飮料,如金银桃露、绿豆汤、芝麻糊、苦茶、凉茶、冬瓜茶、爱玉冰、仙草冰等;而大陆北方人在伏天时大多吃面食,因此有「头伏饺,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俗谚。民间习俗在六月六日时都会洗晒大量衣物,因为经过漫长的梅雨季节后,衣服、棉被

  • 文章糊凍者粥也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王壽明  出版时间:2002-03-01
    关键字: 民间习俗 糊涂 追溯来源 孔子故事

    在蘇北,尤其在海州地區及魯南的方言中,把粥稱之曰稀飯,或曰「糊塗」的流傳甚遠、甚廣。記得童年時母親常在晚餐時叫我們喝稖糊塗或小麥糊塗。問其「糊塗」一詞的來源,那就鮮爲人知。這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時期,從孔子在魯國曲阜創辦杏壇書院時的一個小故事說起。一天,學生顏回、曾參、子貢、子路等在一起玩耍,暢談各家最好吃的食物。子路說:「母親做的肉凍最好吃。」冉求說:「母親做的雞凍最好吃。」子貢說:「母親做的魚凍最好吃。」顏回聽之不語,後被衆人追問才漫不輕心地...

  • 文章蛇年說蛇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2期  作者:方天培  出版时间:2001-06-01
    关键字: 图腾崇拜 蛇文化 民间习俗

    今年是農曆辛巳年,按十二生肖的說法,今年屬蛇年。中國人曾經對蛇很崇拜。古代神話傳說中,從開天闢地的盤古,到人類始祖媧女、伏羲,再到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不是「龍首蛇身」,便是「人首蛇身」。作爲中華民族象徵的龍,也是一種以蛇爲主體的圖騰形象。然而,人們並不喜歡蛇,由於毒蛇能傷人,毒蛇和無毒蛇又很難分辨,故談「蛇」色變。因而民間俗語和成語典故中,凡涉及到蛇的,大都是貶義詞。如:「蛇蠍心腸」、「毒如蛇蠍」、「蛇心佛口」、「打草驚蛇」、「虎頭蛇尾」、「牛鬼蛇神」、...

  • 文章陝西關中麵條的回味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9期  出版时间:1992-07-01
    关键字: 食物 关中面条 民间习俗

    「民以食爲天」,「食」在我國向來是極爲重視的;南方人多食米,北方人愛吃麵,這是各地農產品不同的食性。陝西盛產小麥,故人民多以麵食爲主。我們拋開鍋盔、饅頭、包子、餃子、棗糕、油塔子,以及其他各種麵食暫且不談外。僅以麵條來說:在陝西關中一帶,麵條頗爲流行,製作精細,味道香美,風味獨特,濃淡咸宜。且經濟實惠,營養豐富,而能滿足社會廣大羣衆的需要。無論富貴貧賤,鄕城裏外,麵條在家庭餐桌上出現的頻率最高。就是鄕村貧寒的農夫,也以麵條爲主食。在吃飯時經常端着一大碗麵...

  • 文章寒食節典故與清明日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7卷 第2期  作者:鄭行泰  出版时间:2011-04-01
    关键字: 传统节日 寒食节 历史典故 民间习俗

    「燕京歲時記」說:「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所謂『清明即寒食,是因寒食期間為冬至後一百四至六日,而一百六日恰好是『清明日』。唐人詩裡有『寒食』的詩句云:『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寒食與介子推從古書上多說:「寒食節」是起因於介子推抱木自斃,說:「春秋時代」、晉獻公有「申生」、「重耳」二子。因為獻公寵幸驪姬,殺死長子申生,次子重耳就奔走他國。那時候,有狐偃、趙衰、顚頡、介子推與四個部下,保護他去逃難。逃到曹國,糧食吃盡,重...

  • 文章中秋月維詩人情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7卷 第4期  作者:王輔羊  出版时间:2011-08-01
    关键字: 中秋节 传统节日 民间习俗 名篇佳句

    八月十五日正逢星期一,有三天連假,乃全家團圓賞月的佳節,又叫團元節或月夕。宋吳自牧《夢梁錄·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于常時,又謂之月夕。」《舊唐書·羅威傳》:「每花朝月夕,賓佐賦咏,甚有情致。」唐杜牧《宣城贈蕭兵曹》詩:「花時去國遠,月夕上樓頻。」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謂:「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榼(音克,...

共33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