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书经「泰誓」篇说:①「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羣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这是武王伐纣在于「十三年」。但泰誓序文说:②「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其伐纣年代有「两年」之差,就引起后代学者的以为「泰誓」为「伪经」,而又硏究不淸伐纣的眞正年代?将伐纣年代纷纭至十余种之多的乱论,全不得其实,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不知怎样去计算出伐纣年代的年月日期?才不知道「一月戊午」及「二月甲子」在于何年
也就在商帝乙迁都的同时,陜西省中部,有一个姬姓新民族兴起。一方面对内部实施农业改良,生聚教训;另一方面整军经武,积极向外扩张领土,肆行兼并。伐崇、戡黎,最后终于推翻了商朝最后一代国王受辛的统治。武王伐纣,是经过一番苦战的。在尙书武成篇里说:「大会诸侯于牧野,血流漂杵」。在周书里也说:「武王远征四方,凡憝(认为十恶不赦,加以征伐)国九十有九国,馘(杀之以献左耳)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不过那时的计算,是以十万为亿);俘人三亿万有一百三十;凡服国
唐,詩聖杜甫「赴奉先縣詠懷」詩云:「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有过四个伯夷,第一个是颛顼之师,第二个是舜的臣子,第三个是孤竹君之长子,第四个是孔子和孟子书中所说的伯夷。前两个现在丢开不说,只考查一下第三、第四个伯夷问题。第三个伯夷是司马迁《史记》上所叙的伯夷:「商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父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曾扣马而谏,武王灭纣后,二人耻食周粟逃往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那里。」第四个伯夷《论语》和《孟子
本文作者丁方文先生,河南南陽人,服務於北京軍事博文館,「軍事史林」編輯部,曾在台北龍雲出版社出版「戰爭沉思錄」一書,文筆流利,幻想力豐富,爲豫藉作家中前途不可限量的後起之秀。——編者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085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