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昆曲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桃谿雪與吳絳雪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5期  作者:朱陽  出版时间:1975-05-30
    关键字: 吴绛雪 烈女 清朝 昆曲

    我雖係浙人,因久居本省南部,對於本刊從未寓目,最近承徐葆園兄贈閱本刊六卷十一期及七卷三期各一册,並囑暇時投稿,爰寫此稿以求斧正。

  • 文章一樹三花,春光獨佔——溫州劇作家三屆昆劇節成就佳話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2卷 第5期  作者:沈不沉  出版时间:2006-10-01
    关键字: 昆剧节 剧作家 张烈 昆曲

    扑朔迷离的”出鬼“场面,使剧情的进展生气勃勃而富有悬念。昆曲是一种古朴、清丽、典雅的演唱方式,明初时即流行于吴中。嘉靖年间,昆山魏良辅对其进行改造,即所谓的”水磨、冷板“,使之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声乐规范。万历年间,苏州梁辰鱼创作了用昆曲演唱的第一个剧本《浣纱记》。明清之际,昆剧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剧种流行于大江南北。乾隆以后,花部勃兴,昆曲渐见式微。因其演唱口法颇多讲究,曲高和寡,一般人学习不易,故在传播上有一定困难。上世纪八〇年代以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昆曲几成

  • 文章故鄉的戲典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4期  作者:王文明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梆子戏 花鼓戏 渔鼓 洋琴 昆曲

    妇女们的私房钱或孩子们的压岁钱。三弦:是盲人唱着曲子并弹三弦琴和声,所以又称「瞎腔」。男瞎子多半在村鎭上演唱,女瞎子都是到人家中唱给妇女们听,尤其老妈妈最为欣赏。唱的大多是「目莲救母」、「韩湘子度丽英」等有关佛敎的神话故事。昆曲:故鄕人称为「柳子戏」,只有读书人唱。几个人聚在一起,一两个人淸唱,一人吹笛子和声,从未见过粉墨登场公开演唱的。有一种戏和梆子戏近似,因为唱腔特别高亢,听着令人惊心动魄,家鄕人称之为「拉魂腔」。俺既不知其名?也不晓得来自何方?其他还有

  • 文章川劇的起源及其特色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81期  作者:D. kalvodova, Phara 原著 詹百翔譯 出版时间:1982-01-01
    关键字: 川剧 地方戏 高腔 雅部昆曲 胡琴腔

    的折子戏,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一个剧团带至四川。目前已无法追溯川剧在十七世纪中期以前的情形。一六四四年,张献忠带兵十万入侵四川,并屠杀了当地三分之一的居民[2],直到十七世纪后半期,东部各省的民众,由于遭战争之害,开始向四川流徙,当时就有一羣职业伶人,初次抵达四川境内。[3]四川的高腔四川的高腔是高腔戏曲系统的地方性变体之一,其发展初期称为弋阳腔。在明代,昆曲深受知识份子欢迎,而高腔则是当时更为普遍流行的戏剧形态。高腔在四川的戏剧领域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大部份

  • 文章粤劇贅譚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卷 第2期  作者:少牧 出版时间:1973-06-01
    关键字: 粤剧 昆曲 琼花会馆 八和会馆 戏班组织 发展历史

    本刋创刋号,「粤剧漫谈」一文,许多读者来函,除加以鼓励外,认为许多地方都语焉不详,督责有所补充。「闻歌自愧隅常向」,惭愧得很,我对于粤剧简直是门外汉,前文所论者,都是耳食之谈,疏漏之处,自己也觉得汗颜。姑再摭拾若干,补写是文,聊以塞责,谨向读者吿罪。㈠琼花会舘的来源和这个时期 粤剧和昆曲之关系粤剧伶工的组织,自以琼花会馆为滥觞,会馆是创于淸初的伶人张五(即摊手五),地址在佛山。张伶本粤人,流落北京,习昆曲,原为明末北京名伶。淸兵入关,山河变色,张懔于

  • 文章曲聖魏良輔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8期  作者:朱受群 出版时间:2002-05-01
    关键字: 魏良辅 昆曲艺术 人物简传 家世生平 创新昆曲

    新昆腔更加盛行,昆曲剧目、昆曲班社遍及全国各地,先前流行的海盐腔逐渐消失了,而昆腔由此延续三百多年。这是中国自有戏曲以来,最能持久并影响广泛的一种戏曲音乐艺术。魏良辅晚年,著《曲律》一书。全书只有一千多字,但内容丰富,简洁扼要,提出了学练昆腔的歌唱途径和歌唱技巧中的关键问题。他逐条地论述昆腔在字、腔、板眼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以及南曲北曲的区别所在等,对初学昆腔的人和昆腔艺术硏究者,都有指导作用。他写道:「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