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共返回108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國學大師黃季剛教書從不帶課本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95期  作者:曹之冠  出版时间:1990-04-10
    关键字: 黄侃 教育 治学

    號稱民國初年四位國學大師—康(有爲)梁(啓超)章(太炎)黃(季剛)中的章黃兩位,堪稱亦師亦友,實際上黃季剛與章太炎年齡相若,並未就學太炎,根本也不相識。只是一次偶在日本,兩人同住一旅館內,章住二樓,黃住三樓,季剛夜間內急打翻夜壺(小便溺器),尿水乃從樓板縫中滴到二樓,使太炎臭不可聞,即大聲責叫:「上面那一位爲什麼把尿拉下來了」。黃答:「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是失錯打翻了夜壺才滴下去的。你不要叫,我來跟你抹一抹」。於是季剛秉燭開門而下二樓,太炎開門接人,...

  • 文章自述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期  作者:李振興  出版时间:1977-02-01
    关键字: 自传 教育 回忆

    民國三十七年的秋天,我帶着家人的牽掛、期望與叮囑,背起簡單的行囊,跟隨山東濟南第二聯合中學,輾轉到達了杭州;開始了我十七年來第一次遠離家鄕的流亡生活。杭州、爲浙江省會,亦爲江南名城;不僅風光明媚,氣候溫和,而且交通便利,人民殷實。置身於此,會使人覺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諺語,一點也不誇張。民國三十八年三月,天險失屛,赤禍隨卽蔓延到江南,讀書旣不可能,那也只有直接報國一途了。有人說:「從軍吃盡天下苦,也能享盡天下樂。」確實如此。名山大川,任你遨遊,寒風...

  • 文章新机遇 新跨越 新武进教育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19期  出版时间:2003-09-15
    关键字: 教育 示范学校 教育资源 教育投入

    武进是文教昌隆之鄕。自古人杰地灵,书香传世遗风甚浓。历史上曾出过一五四六名进士,九名状元。唐宋时代县城就建有州学、县学。宋元以后,书院、义学、私塾遍布城鄕。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创办雪堰三等学堂,为县境幼稚教育、小学教育之始。清末创设常州府中学堂,后改称江苏省立常州中学。至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武进学校冠于全省各县,与广东中山县同居祖国大陆第一。民国十三年起陆续创新公、私立男、女中学。一九四四年创办武进最早的特殊教育聋哑教育班。抗日战争时期

  • 文章王雪艇先生在敎長任內之敎育措施謹以此文紀念雪艇先生逝世一週年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64期  作者:柯樹屛  出版时间:1982-07-10
    关键字: 王世杰 教育 义务教育 战时教育

    二十六年抗战开始,一面紧急应变,一面维持正常敎育,对于战时敎育规划,谋虑尤为深远。兹将二十二年四月至二十七年一月敎育上各项措施,分述如次:一、高等教育在规制方面,高等敎育包括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及大学硏究所,其依据法规为「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及「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雪艇先生到部后,于二十三年五月十九日颁布「大学硏究院暂行组织规程」,规定大学硏究院设院长一人,得由校长兼任。硏究院分文科、理科、法科、敎育、农科、工科、商科、医科等硏究所

  • 文章抗戰前後之陝西師範敎育與職業敎育槪況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62期  作者:吳洽民  出版时间:1986-01-15
    关键字: 文化教育 师范教育 职业教育

    敎育为百年树人大计,兴敎振铎乃国家强盛之道。学校之普遍设立,培育众多人才,不仅能宏道醒民,提升文化水准;且能泽世昌祁,荟萃学术造诣,陕西敎育措施,夙为掌政者所重视,于抗战前后,次第增强,亟其发挥化育之功能,尤其设校槪况,依据所辑,分录好下:甲、师范教育部份一、沿革(一)第一师范学校区计有省立师范学校二所:⒈省立楡林师范学校:民国二十年时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二十三年十一月改为省立楡林女子师范学校。二十九年九月改为省立楡林师范学校,校址在楡林城内。⒉省立

  • 文章抗战时期寿光县的教育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5卷 第2期  出版时间:1979-09-20
    关键字: 教育 抗日战争 教育馆 特殊教育

    一、战前的教育槪况甲、中等教育㈠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创校于民国十三年六月,在首任校长李秀三先生策划之下,破荆斩棘,茹苦含辛的在当舖之东,县府之南,建筑敎室三间,办公室及校门等;粗具规模。乃于是年八月,招收初一新生二班。嗣后经继任校长赵传业、赵渐逵、王永福等的惨淡经营,逐步扩充校舍,辟运动场,增购敎学设备,除每年招收初中一班外,复附设工职一班,继办师范班一班、简师班二班。迄至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底共计招收初中十三班、工职一班、师范班一班,简师二班等十七班,学生

  • 文章故鄉幼年生活回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期  作者:劉季洪  出版时间:1977-02-01
    关键字: 故乡 徐州 回忆 教育

    俗語常說:「落葉歸根」,就是形容出門在外的人到最後總是想囘到自己的家鄕。這些年來,我們由於國家多難,有家難歸,更加深了每個人思鄕之情。現在居留在台省的年輕同鄕,籍貫雖然還是江蘇豐縣,但多半沒有到過原籍。大家每次聚會,總是希望年老的人能多說些家鄕往事,來作爲心理上的一種安慰,我想這也就是同鄕會要編印這種刋物的動機。我是生於民前八年,民國五年出外讀書,以後很少囘家,所以關於家鄕的事所能寫的,也只限於幼年在家短時期的生活囘憶。不過寫到家鄕生活,難免涉及地方沿革...

  • 文章對 先總統蔣公的追思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8卷 第2期  作者:胡炘 出版时间:1992-04-01
    关键字: 蒋介石 教育 政策 纪念

    逝世者,指乃自由世界莫大之损失。六日,再接获我外交部电告,谓严副总统已继任总统,国内全民啣哀奋励,政治及社会安谧如恒。七日晨六时半,巴国防部长即前来签名致敬,七时余巴国总统接见我时,一再推崇蒋公乃世界伟人,并令其全国下半旗志哀。接着,巴国外交部长率各位次长,及工商部长,教育部长,参谋总长等均前来我使馆签名致吊。八日,驻巴国与我无邦交之日本、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巴西、智利、马尔他等国大使,亦均前来签名或电致哀,并表达其崇敬蒋公为世界伟人之意。一直到四月十六日

  • 文章興學知府王守堃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6期  作者:培士  出版时间:1980-02-01
    关键字: 教育 办学 施政 王守堃

    淸代末年,由於社會之變遷,新敎育應運而生,近代中國自從與歐美各國以及日本接觸以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生了空前的變化,而敎育的趨向與制度當然亦必隨之改進,在此時期之變化趨勢是由專制政治變到民主政治,由家庭經濟變到國民經濟,由宗法社會變到國家社會,由舊文化變到新文化。敎育也隨着時勢的趨向,由舊敎育大變到新敎育。淸光緖三十二年學部奏請明定敎育宗旨,其奏摺上說:「今中國振興學務,......尤以明定宗旨,宣示天下爲握要之圖。......中國政敎之所固有,而亟宜發明以拒異說者...

  • 文章台山教育之今昔(一)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 第108期  作者:雷飛鴻  出版时间:1999-12-31
    关键字: 台山 清末 教育

    壹、清末时期的台山教育(一八六五年—一九一一年)概述清朝教育制度基本上因袭明制。学校教育与科举相辅而行。但仍偏重科举制度。台山地处南海之滨,交通方便,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早。在乾隆年代(一七七五年)已经创立书院。至清末,私立书院兴起,广育人才,本县在清代的顺治朝起至光绪朝止中科举人数不少附统计表如下:自甲午鸦片战争后,列强资本主义文化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全国要求废除科举之压力下,清政府见大势所趋,不得不遵重民情,废除科举制度,将书院改为

共1087条记录 1/109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