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戏曲艺术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記憶中的家郷戲(戲條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9期  作者:王立忠 出版时间:1978-09-25
    关键字: 戏曲艺术 人物回忆 河南梆子

    甚么名来求甚么利?一家人团圆度日强似神仙,但愿奴夫早囘转,免得为妻心中挂牵。」尾语关于「戏条子」,不单是上面所写的十种,还有很多,如:「元戎曲」、「过街景」、「书房景」、「好媳妇」等等,都是常听到的;相信很多我记不起来的,鄕亲们中,一定也会知道很多。不过,我个人的主张,编剧时,依剧情编写新词,尽可能不要套取旧词,不要完全用过去的「戏条子」,可能会使戏剧艺术进步;不然,唱来唱去,还是那些老词,似乎没有多大意思,不知鄕亲们与戏剧界专家与前辈们,以为然否?敬请敎正。

  • 文章常憶當年梆子戲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12期  作者:賈孝全 出版时间:1978-12-25
    关键字: 河南梆子 戏曲艺术 文化建设 故乡思念

    頃閱臺灣新生報九月二十四日第八版載有「豫劇求新求變形成一枝獨秀」一文、執筆者爲「黎明」先生,讀後頗有淸新之感。唯視文內或有部份未盡符合,茲補述於后:一、筆者籍隸河北,世代從政於河南,於民國二十二年到開封,廿七年夏因汴梁淪陷,經鄭州、過許昌、葉縣、方城直走南陽,直至南陽淪陷前,始飛漢口轉住首都南京,計在河南斷斷續續先後凡有一十四年之久,每到一處,不是聽越調,便是高台曲子,或是大調子,或是河南梆子,以個人觀感而言,以南陽的大調曲最爲高雅,惜因曲高而和寡。高台...

  • 文章(劇談)寧波的京班戲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7期  作者:賀 鑄 出版时间:1967-06-01
    关键字: 京剧 戏曲艺术 大鸿寿徽班 大四喜班 名伶

    长江后浪推前浪」,随时代的进步,由徽班演进到京班。大鸿寿徽班,除班主王鸿寿的艺术生命,维持得最久远外,其余,如文武老生「碌碌动」,却落到「四喜」班做旗牌。大鸿寿时代的「碌碌动」经常是演压轴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从三张枱子的大帐上,一个空翻,落在台前,散髪、油脸、俊扮、唱梆子腔,跟麒麟童唱「临江驿」一样地讨好观众。所以当时我们宁波的观众,赠以「生色」二个字。但落在四喜班里,跟「喜」字辈京朝大角配戏,颇觉相形见拙。我曾见「新大四喜」演「路遥知马力」,路遥

  • 文章海州小戲藝人市語拾趣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3期  作者:葉志林  出版时间:2001-09-01
    关键字: 海州风貌 区域文化 戏曲艺术

    海州地域民間流傳的小戲,現已發展成爲全國知名的淮海戲劇種。當年之所以稱爲海州小戲是因爲流行於海贛沭灌地界,京劇時呼爲大戲故言民間流行的小調劇爲小戲。海州小戲清末民初,各地較有影響的班社約有十餘家。小戲藝人在民間說唱演出,常會遇到難以料想的意外事件,爲了小戲藝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漸漸形成了自己一套行業市語,這些市語俗稱江湖黑話。自己人一聽便明白所言何事何物,門外人聽了便不明白說些什麼。如人體各部器官市話爲:頭稱之爲棗木榔,眼稱之爲荔枝子,嘴則稱櫻桃,耳朵喚...

  • 文章孝義皮影木偶博物館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2期  作者:李彬 出版时间:2003-07-01
    关键字: 孝义皮影木偶博物馆 民间戏曲艺术 文化旅游项目 博物馆介绍

    木偶两用戏台。这些影戏台是从孝义市内有关村鎭搬迁到此展出的。可以看出,孝义市内历史上的皮影、木偶戏在民间是相当普及的。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是一座新建的专题性的博物馆。一九九五年六月八日,中国皮影木偶特种邮票的首发式曾在孝义市举行。中国国内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如今成为收藏、硏究集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博物馆。木偶、皮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在这里得到新的弘扬与展示,成为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一个新的品种,吸引著中外旅者到这里观光、旅游、采风。不久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