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往事回眸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返鄉吟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9期  作者:王力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回乡探亲 家乡风貌 往事回眸

    王力(守惠)盼得春回燕返來,荒煙不見舊樓台。繁華過眼隨風逝,猶爲兒孫話三槐。註:「三槐」爲王氏堂號,家族每隨時代動亂而衰頹,代有族譜可溯。民國擾攘,天翻地覆,開放後族人已完成修譜。

  • 文章孤女車頂夜回家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4期  作者:顧道謙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解放军占领南京 无锡火车站 往事回眸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解放軍橫渡長江,攻下南京,佔領鎮江,開始向無錫進軍。無錫一片恐慌,所有的中學都解散了。那年我在無錫郊區的一所中學上初中二年級。我平時只知讀書,別的事情知道得很少,這時開始恐慌起來,我必須立即回上海,我要回家。於是我背著簡單的行李,離開學校,向無錫火車站奔去。一到車站,我發現情況與以往不大一樣。車站已無人賣票,幾乎看不到服務人員。車站到處是要坐火車的人,秩序很亂,大家擁來擠去,爭先恐後的往車廂裡擠,車廂門口擠成一團。怎麼了?到底是怎...

  • 文章一點回憶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2期  作者:尹瑞先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扬州中学 抢运图书仪器 往事回眸

    看到《楊中校友通訊》廿七期登載鄒蔭甲校友關於「復校」的補充,使我感慨萬千。搶運團書儀器之事,我那時年紀小,未能親身經歷,但其中一些事情,至今卻記憶猶新。抗戰前,我考進揚中初中部二七丙班(即三八屆),七七事變後升入初三,約在十一月揚州城陷入兵慌馬亂之中,居民紛紛逃難,學校被迫解散。家父尹銘夫先生當時爲揚州中學事務主任,聽他說,校中大批圖書儀器須轉移,事務處華英禮先生家在汜水,華府房屋寬敞,可以容納。因爲要把那許多裝訂成箱的圖書儀器運走,他顧不上和我們一起逃...

  • 文章渠水流年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6期  作者:臧科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江苏灌溉总渠 总渠情结 往事回眸

    讀書的年代,每當唱起「一條大河波浪寬……」的鄉情歌時,我就會唱不由衷地「移情別戀」,我的家鄉另有大河——江蘇灌溉總渠。那是我童年的視野裡最大的一條河。半個多世紀來,懷鄉戀水的總渠情結,歷歷如初。飮水思源,就是這條大河,因爲她的橫空出世,我們濱海、阜寧一帶,才「風吹稻花香兩岸」。古來上蒼賜予的一條自然、流暢的「射陽河」,養育鹽阜人,世世代代到如今,成了這方土地的「母親河」。剛建國時,共產黨又爲老百姓開了一條灌溉渠。這河大,水多,能灌溉。排資論輩,她也算得上...

  • 文章故里鄉居憶往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2期  作者:李皓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家乡风光 触景生情 思乡之情 往事回眸

    小序:余居台瀛,已五十餘年矣,此間寒溫不顯,四季常青,遯避斯地,由於生活居處之安定而常生怠忽之心,故里鄉居憶往,爲記敘故鄉之昔景閑文,用慰相思,然則斯景斯情對台生之鄉幼而言,尙能察得前人當年生活之實景者,諒必稀也,是故此文或能觸及根情,而有所思也。咏春竹爆時律轉,興高是孺孩,臘盡威猶在,青陽破寒來,西閣爐燼冷,北堂梅盛開,和風溶瑞雪,作水發根荄,鱗介酣沉夢,猶俟驚蟄雷,旅雁回邊徼,燕歸帶陽回,黃鸝恰恰轉,反舌聲喈喈,鶩鴨知水暖,夥鵝同徘徊,呼朋探幽去,心...

  • 文章夜雨的記憶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2期  作者:朱红軍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往事回眸 家乡风貌 安平悠闲 生活变化

    夜已漸深,我離開了早已厭倦,但仍賴以爲寄的電視。來到陽臺上呆呆的望著雨夜中的街道,在夜雨中路燈下的街道仍顯的混沌不清。沙沙淅淅的細雨聲,一直衝擊我深深的記憶,被淋濕的記憶開始天馬行空的本色……迷茫中我又找到似曾有過卻又十分遙遠的記憶,又回到那久違的街道。那是一條用石條板鋪成的很窄的街道,似乎只要伸開雙肩就可以觸摸到兩邊的牆壁。雨水順著房簷的瓦隙下落,在門面前的古磚上留下一排清晰的痕跡,這痕跡似乎向人們詮釋了她的歷史。灰暗的門面裡躲藏著與當地人們的生活密不...

  • 文章篆河里往事片断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6期  作者:沸夫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篆河 地理环境 经济状况 抗日战争 往事回眸

    的烧杀抢掠。金东坎 银八滩篆河里金子推耙翻篆河里以种植水稻为主,完全是自然灌溉,涨潮时放水进入稻田;落潮时,若水深,又可挖开水口放水入河,农户只有备用脚踏水车,无需牛车、风车。土地比较肥沃,水稻每亩产量均在500-600斤左右,这在当时可谓高产。再加大批柴柳,属一次性种植,以后便是无种生苗,每亩收获以经济算,超过水田2-3倍。对此,清末时也早有文记载:篆河「溪港盘纤,土地腴沃,麦苗芃茁,桑麻菀稠……,种稻、种豆、种蔬菜、种杞柳、种桑、种棉、各尽其妙,而桑棉之利尤丰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