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国语共返回1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编著国语论语凡例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1期  作者:吳延環 出版时间:1995-01-31
    关键字:国语论语》 凡例 历史考究

    ㈠基督教新旧约二书原文是希伯来文,嗣先后译作希腊文、拉丁文,又陆续译为各国国语及地方方言,截至西元一九九一年底,译本已达一千九百四十六种,我们的「论语」,虽历经两千四百多年,则仍沿用原文,因文辞简朴,其中微言大义,常感隐约难解。为求养蒙于正,斯文普及,故有译成现代国语的必要。㈡本书将「论语」原文,都用流畅国语译出,连语气也依式模仿;既非注疏,也非演绎,故名「国语论语」。㈢本书所译国语,限于本文,其中引用诗书上的话,则照录原文,只在其下括以国语,以保原貌

  • 文章華語的國際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黎世芬 出版时间:1969-05-01
    关键字: 国语 汉字 方言 文化

    最具代表性,便自然而然形成为标准的华语。由于它吸收的方言成份较多,每一种被吸收方言使用地区的人,对这种具新的代表性的普通语,都感觉得熟悉而且能接受,于是,它便变成了曾被吸收过的一切方言使用地区的人的通用语,标准语,它兼容并蓄,它也就扩大发展。汉字不仅为全中国人所采用,也为相邻的民族所采用。如韩国、日本、越南,由于文字的采用,日本语、朝鲜语和越南语都或多或少地有中国语的掺入。而蒙古、新疆和西藏这种情形并不显著。特别蒙古人一度入中国,可是,蒙古和整个中国,在语言

  • 文章漫谈我所知道的国语问题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59期  作者:卜國光  出版时间:2007-09-30
    关键字: 国语 方言 土话 官话字母 京音简字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语言是先有母语,后有国语,母语就是方言也叫做土话,方言是比较文雅的名字,土话是最原始古老通俗的名称,母语则更为新鲜而眞切,是创始于台湾。照字书上的解释,「方言土俗语也,囿于一方,不能流行于各地」。又说「方言是某地的语言,不通行于各地者」。也有古人把方言叫做土言,有诗云「但见土言异,始知途程长」。方言土话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从农耕社会所孕育而成的文化遗产,由于上古时代工商未具,交通工具之不发达,江河上只有帆船渔舟,陆地上只有牛车马车,但在

  • 文章王小航先生传——国语运动的先觉——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5期  作者:王天昌  出版时间:1979-01-15
    关键字: 王照 国语运动 人物事略 历史

    州县地方设立学校之始。次年是戊戌年,他在北京供职,便与徐世昌[1]、李煜瀛[2]等创设了「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这所学堂在入民国以后改名为「畿辅中学」、「燕冀中学」。淸廷规定,凡是兴学创校,都必须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今之外交部)办理立案手续。小航先生在申请立案的呈文中写道:『名为第一号者,以后尽力推广二号、三号,以至十百千号,多多益善也』。大臣看了他的呈文,斥其语为夸大张狂。德宗皇帝欲行新政,小航应诏上书言事,内中有云:『请帝奉太后出洋,自日本始;并

  • 文章掄魁

    来源期刊:《同安》 第59期  出版时间:1997-04-01
    关键字: 抡魁 国语·晋》 《唐书·刘迪传》 《汉记》

    抡字,一选择之义,如〈周礼·地官〉:「凡邦工人由山林抡材不禁」。〈国语·晋〉:「君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唐书·刘迪传〉:「文部始抡材,终授位」。二是挥动之义,如〈儿女英雄传〉:「邓九公听了,抡起大巴掌来,把桌子拍的山响。」三是抛掷之义,如「一分万贯家财,给他抡个精光」。魁字,也有多种意义,如斗和大酒器曰魁,星斗曰魁,其次首曰魁,如〈荀悦·汉记〉:「赏所留者,皆其魁首」,柄亦曰魁,如〈汉书·梅福传〉:「今廼尊隆其位,授魁柄。」到了明代,科举分

  • 文章吴稚晖先生倡导国语七十周年江苏文献社擧行纪念会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80期  出版时间:1983-10-01
    关键字: 吴稚晖 国语 周年 纪念会 江苏文献社

    江苏文献资料社为庆祝二十周年曁纪念吴稚晖先生倡导国语七十周年,于九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时,在敎育部礼堂举行纪念大会,会中特邀请总统府资政陈立夫致词,立法委员程沧波报告吴稚老生平事蹟。并展出吴稚老书法遗著及江苏文献资料。

  • 文章中國思想家吳稚暉先生(七)七 開國前後的行止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0期  出版时间:1969-06-15
    关键字: 吴稚晖 国音字典 国语读音统一会 蔡元培 留法俭学会

    稚老在南菁书院读书时,就已注意到我国语言文字的硏究,曾创一套「豆芽字母」,敎他家人拼写方音,作为通讯的工具。在新世纪时期,对于中国语文改革途径,及国语运动的理论方法,即已完成了整个系统。到了民国建元,汉土重光,稚老向国父提出国语统一问题,国父极表重视,并得首任敎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遂于五月北上,进行统一读音工作,十一月组织读音统一会,于民国二年春成立,制定注音字母,审定常用字读音。开创前负责筹备,开会时担任议长,开会后手编第一部国音字典,奠定了国语

  • 文章从语言文字的功用说到推行国语运动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2期  作者:車潤豐  出版时间:1986-02-09
    关键字: 国语运动 文字 历史文化 方言

    磨也。二 中国「语」、「文」特质与功能中国因有一脉相系之文字,故能产生悠久博厚之中华文化,足以说明文字的功能。今就语文本身再加探讨,以求进一步之了解。语言为文字根源,其类型足以决定文字之发展,印度、欧、美语言属于「综合语」,声音曲折,以语尾变化定其词性。故形成即音存义之拼音文字。我国语言属于「分析性」,声音特然孤立,几乎毫无附属,故形成单音独体之方块文字。在形、音、义三方面,均有均衡之发展。(一)象形之本质——文字胚胎于图画,如埃及古文、巴比伦楔形文,亦

  • 文章中国时报社论统一的国语统一的中国——敎师节纪念吴稚晖先生倡导国语运动七十周年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80期  出版时间:1983-10-01
    关键字: 吴稚晖 敎师节 国语运动 周年 知识分子

    敎育部及江苏文献资料社,定今天举行吴稚晖先生倡导国语运动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及文献资料展。这项活动与孔子诞辰纪念及敎师节同日举行,实有极大的意义。吴稚老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毕生献身于文化敎育工作,致力国家的统一。因此先总统 蒋公曾誉为:「我国当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敎育家、书法家、社会改革家,不但是国民革命的先觉,而且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所特别推重的一位革命的圣人。」吴稚老一生立言、立德、立功、固然多彩多姿,但其心血所瘁,以及对于国家贡献之巨

  • 文章吳敬恆傳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08期  作者:王開節  出版时间:1995-06-20
    关键字: 留学 日本 国语 蔡元培 吴稚晖

    三十二年(一九〇六),赴巴黎,与李煜瀛、张人杰共组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周刊,并设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鼓吹革命。敬恒以燃、夷、燃料等笔名著论,内容以斥伪立宪、警醒国魂、告诫党人,并本科学思想,以提倡新道德、新教育为重点,对于中国留欧学生及华侨锢蔽思想颇有启发之功。新世纪周刊后因赔累多,于一九一〇年停刊。辛亥冬,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返国,计旅英九年。(注:稚晖先生(右)与国父(左)在伦敦合影)民国肇建,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统一国语为开国要政之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

共18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