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制作工艺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高陂瓷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黃軍書 出版时间:1972-12-31
    关键字: 大埔高陂瓷 窑厂分布 制作工艺 运销状况

    中國的陶瓷文化,雖然源遠流長,博大精微,外人至以China爲瓷器之代名詞。而古瓷名窯,代有珍品,近代以江西景德鎭所產者弋名最盛,而廣東大埔之高陂亦有名於時,但在高陂的瓷器工業,究竟創始於何時,尙無法確定。就現有大埔文獻所知,可能是在唐宋以後,尤其是宋室南遷,陶瓷製作技術,亦隨着傳流到了高陂。按地理環境而論,近因似係淵源於江西景德鎭,因爲廣東大埔客族,多於宋代由江西南遷,製瓷技術,亦因此傳入高陂盛產瓷土之區。就製品而論,則以白瓷爲主,亦有少數靑瓷。㈠ 窯廠分佈...

  • 文章絳州澄泥硯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鄕會會刊》 第25期  作者:溫文樣  出版时间:2011-02-13
    关键字: 澄泥砚 山西绛州 蔺永茂 制作工艺 回乡探亲

    十二年前我夫婦遊北京,蒙陳士能表哥贈我「絳州澄泥硯」一方。今年他隨團來台旅遊會晤,我再次面謝,才想起該介紹供鄉親分享。

  • 文章懷念吃巴巴的日子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1期  作者:熊光勛 出版时间:1981-12-25
    关键字: 巴巴 制作工艺 传统习俗 儿时回忆 思乡

    自從離開故鄕,就沒有吃過巴巴。每當看見小攤上賣粟薯(糯米作的外皮粘糖拌黄豆粉),腦海裏縈繞着家鄕吃巴巴的情形。在農曆十月初一,是祭牛王酬勞耕牛的傳統節日,在這歷代相傳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忙着打巴巴供奉牛王,藉以酬勞一年來辛苦的耕牛。還要把巴巴粘在牛角尖上,牽在井邊讓看看角上有巴巴的影子。作巴巴的方法很簡單,糯米下水淘淸潔,將水分濾乾,然後倒在蒸籠裏蒸。打老遠就嗅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生米己經煮成熟飯,倒在臼裏樁,樁爛得像棉絮,倒出來揉成一個一個的圓巴巴。首...

  • 文章漫談楓涇“丁蹄”

    来源期刊:《浦東》 69、70  作者:竹叟 出版时间:1992-09-30
    关键字: 丁蹄 获奖 地方美食 制作工艺 传统产品

    提起金山縣楓涇鎭特產“丁蹄”,那股香噴噴,酥悠悠,鮮糯糯的味道,可誘人食慾,助人酒興哩!難怪“丁蹄”一問世,就蜚聲中外。早在淸朝光緖年間,楓涇“丁蹄”就暢銷滬杭各地,幷跨出國門遠銷南洋、歐美等市場。宣統二年(一九〇九)楓涇“丁蹄”獲南洋勸業會銀質奬。一九三五年又獲德國萊比錫萬國博覽會的金質奬章。可見楓涇“丁蹄”早已博得眾“美食家”的讚譽了。那麼,楓涇“丁蹄”原爲哪家的產品?是楓涇鎭上老字號——丁義興首創。這家酒店爲丁氏昆仲開設於淸咸豐年間。當時地處滬杭通...

  • 文章唐朝精品秘色瓷、法門寺出土千年製法皆如謎、初掲眞面目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9期  出版时间:1989-09-01
    关键字: 中国秘色瓷 法门寺 制作工艺 吴越王 耀州窑

    釉色匀称,质感很强,不愧为瓷中精品。据悉,所谓祕色瓷,是指古代名窰进贡朝廷的特制精品,因其专供皇室使用,窰不示人,又因其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人们称它为祕瓷。据了解,祕瓷的实物从未被后人所见,它们的产生时代、产地、窰口、色泽等也不为人知。这次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祕色瓷的发现,揭开了它的神祕帷幕,使今人一睹庐山眞面,并为鉴定祕色瓷提供了一批标准器。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一件有「浙西」款的金花鸳鸯纹饰的瓷盘。专家认为,「浙西」是指现今的浙江西部及长江下游三角洲

  • 文章施翠峯硏究唐三彩(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9期  作者:程榕寧  出版时间:1981-09-30
    关键字: 施翠峰 唐三彩 各种陪葬用品 制作工艺 流斑纹 唐三彩的釉色 多彩陶器 广泛流传

    作爲器皿用途的唐三彩,其典型作品爲何?施敎授擧例說明如下:㈠鳳首瓶—因瓶口利用鳳首爲造型而取名。其實,其形象較似一種猛禽的頭部。瓶身有素文,但大多在前後兩面(或四面),有貼花,形成浮雕狀。鳳首瓶分爲圓壺形及扁壺形兩種。前者原形似來自古波斯的薩珊王朝,因薩珊王朝(西元二二六年—六五一年)(有銀製鳥頭瓶,其形態與唐三彩的圓壺形鳳首瓶大致相同。圓壺形鳳首瓶,在瓶體上大致均有浮雕貼花,還有一支象徵草莖的把手。釉色皆爲綠色與褐色的流斑文,瓶座必露出胎土。依據現代考...

  • 文章九江桂花茶餅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4期  作者:崔若林 出版时间:2006-05-01
    关键字: 九江 桂花茶饼 地方特产 制作工艺 客商

    九江姑塘地處長江與鄱陽湖的會合處,爲天然魚港和避風良港,宋時江洲的茶葉、大米等物資,大都從這裡進出,「四方高旅畢集,日夜接踵而至。」當時,有一姓陳的南康(今星子)人,求鎭上開茶館,爲了招攬茶客,他用麵粉、茶油、飴糖、桂花、芝麻等原料製成一種香甜酥脆、入口松爽的小餅作茶點,很受茶客歡迎,這就是最初的茶餅。相傳蘇東坡路過江洲,曾嘗過姑塘茶餅,並吟咏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明、清時期,隨著商賈貿易的日益繁榮,陳家茶館又增開了糕點作坊,對茶餅作專門生...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