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于春晓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于春晓烈士传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1卷 第1期  作者:隋永諝  出版时间:1985-06-20
    关键字:春晓 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 杀身成仁 追思悼文

    烈士姓于,名凤鸣,字春晓,民前三年生。即墨县鳌山衞北十里之掖杖村人。世代以耕读为本,虽无阀阅门第,却忠厚传家,积善余庆,鄕里皆称道。春晓七岁入私塾,启蒙之初,塾师严于管敎,而喜学生背诵,不为讲解。一日春晓问曰:「师父光会背,不懂什么意思,这些字有什么用?」当时塾师心颇异之,暗自称许,虽未假以辞色,亦未予斥责,仅曰:「要先看你念书是否用心再说!」未几即开讲,春晓颖悟非常,每有譬解,皆能心领神会。且辄有所见,而向塾师质疑,学业用以大进。数年后家中意欲今其辍学

  • 文章翠堤春晓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8期  作者:楊國粹  出版时间:2008-12-25
    关键字: 翠堤春晓 散文诗联 自然风光

    其一翠湖煙雨三月花,堤邊垂柳淺晴沙。春光將逝草長綠,朝陽清輝遍天涯。其二翠草綠楊有花開,堤内鴛鴦繞瓊台。春色迷人情難盡,曉風吹紅美人腮。其三翠湖百花引客來,堤内菡萏帶笑開。春光無限遊人醉,晨曦溫馨暢情懷。瑤族舞蹈 《跳鑼》

  • 文章柏寒詩作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0卷 第3、4期  作者:陳柏寒  出版时间:2008-12-01
    关键字: 柏寒诗作 述阳春晓 悼念汶川 奥运抒怀

    ●沭阳春晓邑城何惧滩途少,自古扁舟一叶飘。滚动十年琼楼造,万家灯火万千娇。沭河三两鱼常跳,百里荒山富裕骄。鸟语花繁将绿绕,轶于青史誉丰饶。●悼念汶川大地震罹难英灵灾区乱如麻,瓦砾竟无家。板壳岩层断,逢人手尽叉。堪称千仞坠,百里已成沙。县府初临驾,神州转忖讶!乾坤呑九涯,异产控三巴。楼倒平夷地,哀鸿遍地斜。世人同救济,大爱岂垂瑕。知命人民贵,思难不越邪。天高宇宙遐,日月食莹芽。瑾瑜金镶钿,灾藏地底洼。水无常势涌,沛上展身哗。人负灾情在,身容救命加。年钧馨美

  • 文章湖山新城別墅——如詩如劃 宜室宜家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8卷 第12期  作者:錢江潮  出版时间:1976-12-06
    关键字: 湖山新城 新城别墅 双溪春晓 双溪口

    负责统筹整个社区的配置规划和督工,一定可以保证施工规格的严谨和踏实。社区内的别墅建筑,是聘诸国内四位名建筑师高而潘、李孝存、虞曰鎭、及姚元中诸先生分别精心设计的杰作,共有十五种类型之多、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可称得起人才是尽一时之选,而各类造型俱是登峯造极之作。为彰著此一社区所涵盖的自然景色并发抒内心的感怀,钊炳鄕兄特将之命名为「湖山新城」,盖为抒感和写实而作。湖山新城、拥有:双溪春晓、绿波轻舟、兰苑风香、殊帘飞瀑、苍峰夕照、湖山流辉、翠谷云深、松荫洒

  • 文章憶西湖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1卷 第2期  作者:懷谷 出版时间:1999-02-10
    关键字: 花港饭店 苏堤春晓 西冷桥 畅游西湖 东方文化

    不作态,却又让人不敢轻忽,宁静中有股崇高壮丽的神韵,涌在心头。我,神游在那年秋日,游览西湖,眞是美上加美。唐宋时代骚人墨客,以西湖的特殊地形景观,挑出了「苏堤春晓、南屛晚钟、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柳浪闻莺、雷峯夕照、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双峯插云」十景。衬托孤山、西泠、灵隐、白堤、苏堤贯串里外西湖,宛如世外桃源。「一片湖山三十里,敎人何处不掩留。」三十五年的秋天,我负笈杭城,就读于君毅中学。君毅中学系我义邑文人黄造雄先生创建于上海,因战乱一再播迁至永康

  • 文章西湖十景

    来源期刊:《同安》 第41期  作者:林石梧  出版时间:1992-11-01
    关键字: 西湖 苏堤春晓 花港观鱼 曲院风荷 南屏晚钟

    南宋时代,西湖已有十景之名。清康熙南巡时,重新厘定十景,御笔题名勒石,流传至今。㈠苏堤春晓六里苏堤六孔桥,飞红飘绿闹春朝。湖光掩映垂杨下,处处笙歌画浆摇。注:苏东坡为杭州太守时所建。由堤上远眺湖光山色,心旷神怡。㈡花港观鱼秀阁雕栏积翠园,落英流水寂无喧。浮沉摇曳知鱼乐,钻动万头水景观。注:花港可通花家山,故名。位于苏堤第二桥与第三桥之间,凿池引入湖水,养鲤以供观赏。㈢曲院风荷漫步短堤满袖香,采莲摘藕水云鄕。回栏曲院花前立,洒面风荷习习凉。注:曲院四面

  • 文章西湖十景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7期  作者:王傑 出版时间:1969-03-29
    关键字: 西湖游览 传说故事 名胜古迹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三潭印月 雷锋夕照

    苏隄春晓:苏隄为宋太守苏轼所筑,时在元祐年间(公元一〇七一——一〇七四年。按苏氏第一次居杭是熙宁四年十一月至七年十月间,时任通判之职。)当时因杭州连续发生水灾和旱灾,农作物遭受严重损失,粮食发恐慌,全仗苏氏多方筹划,主辨官米减价平粜,来救济灾民,使杭州人民安全地渡过了灾荒。他知道此次的灾害是与西湖水利有相当关系。当时的西湖已日渐淤塞,过去的湖面已一半成为葑田,雨水多时无法贮蓄,泛滥为害;而旱干年月,湖水又干涸,也影响运河水道。因此,苏氏就乘这个机会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