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东北共返回21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秋在东北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卷 第2期  作者:于紉蘭 出版时间:1970-10-01
    关键字: 东北 故乡 散文

    久住节候不分的宝岛,几忘人间尙有四季。迩来暑热蒸薰,昏瞌中见庭柯黄叶飘落,忽然想起故鄕秋色。秋在广大的东北,多少会同中有异,今就笔者自幼习知习见之吉、长一带的景况,略为忆述,并以故鄕二字为地区之代称。我国大陆,秋天气象,东西南北,各有特征,而我总认为秋在故鄕最为可爱。故鄕的初秋(农历七月),炎气欲去,爽飒将临,白天,仍有一阵热,城市居民叫它秋老虎,似乎有点儿畏惧;但因高粱出穗,农家却偏爱此刻娇阳,说是「晒红米」。新秋无事,人们闲话柳荫,一扇在握,随手生凉

  • 文章东北风土谚(二)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1卷 第2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80-11-01
    关键字: 谚语 东北 风土习俗

    通常以田计算,少有说亩的,正如台湾之以甲计算。」按,百亩为顷,是北方通常说法。如此,则东北之一方地,应是四万亩。又,一甲合一四。五四八八亩,等于二九三四坪。三、韩道诚氏,近年专治东北史地、风土,因又向他请敎,电话里往复商讨,指出前说是有误的:1.辽南,六亩为「天」,辽北十亩为「天」,天是指每人一天劳力可种的意思。2.十亩为垧。松花江附近,也都这样称说。贫农,也能有几垧地的;大粮户,每每有几千垧地。3.四十垧,为一方。方,是当初开荒时定下的俗名。其时,一眼所见

  • 文章东北大学忆往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2卷 第3期  作者:張譽延 出版时间:1982-03-01
    关键字: 东北大学 设施 体育 院长

    东北大学为辽宁省独一无二的省立大学(以下简称东大),位于沈阳城北郊区,校园平坦广濶、设有文法、理工、敎育等学院。自东北最高长官张学良兼任校长后,委由祕书长刘风竹执行校务,文学院长周天放、法学院长臧启芳、理学院长孙国封、工学院长高惜冰、敎育学院长方永蒸。在民国十九年间校方大事扩展设施,增建校舍,除原有理工大楼外,新建办公所、文法大楼、敎育学院敎室、图书馆大楼、试验室大楼、敎职员宿舍、男女学生宿舍,尤以建筑现代化之运动场极为壮观宏伟,耗资现大洋二十余万元,为

  • 文章东北旅台同乡为总统祝寿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3卷 第2期  作者:編者 出版时间:1972-11-01
    关键字: 东北旅台同乡 总统 祝寿

    东北各省市同鄕发起为 总统祝寿,于十月十六日下午假台北实践堂擧行第一次筹备会,到郭德权、林耀山、董佩靑、王兴华、(代表于枢机)赵炳坤、王兆民、赵宪文、石九龄、侯天民、王洽民、金绍贤、栗直、董微、崔震权、张靑允、傅波、李化民、刘仲平、李培国、张维仁、鲍士惠、刘毅夫、王大任、赵启祥、潘秉德、王金科等数十人、公推林耀山鄕长为主席,决议推张维仁、王大任、鲍士惠、刘毅夫等分别担任总务、文书、游艺、招待工作,并由张维仁通知各省市同鄕会总干事筹备进行。爰于十月二十一

  • 文章东北抗敌烈士入祀忠烈祠续记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4卷 第2期  作者:李經九 出版时间:1983-11-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烈士 东北

    先是李经九去过台北圆山忠烈祠,查录在抗日期间我东北地区殉难入祠烈士姓名,借阅资料专册,独自一人且翻且写,眼忙手乱,查出五三人,自知未得详尽。七十年十月十一日下午和张伟光、信致文二位先生再去详查,查出六一人。事后,致文乘车回内湖自宅,伟光和经九坐计程车返台北市中心,车中经九对伟光说:「经此次查明我东北抗日殉难入祠烈士已有六一名,七十一年靑年节还有八名烈士入祠,这六九名烈士都无党籍。据「东北论坛」发刋号上所载,尙有赵璧忱等多位烈士未得入祠,实为不平之事。试想

  • 文章熊岳城鄕情憶往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4卷 第2期  作者:關昌揚 出版时间:1983-11-01
    关键字: 熊岳 东北民俗

    临盆,多由婆婆一手接生,外请老娘婆者不多。缝衣所用的剪刀即为唯一接生工具,剪断脐带,婴儿便算正式来到人间,以后、婴儿的手脚便被特制的几条绷带綑牢,完全以立正姿势仰卧炕上,直到半年以后自己得以翻身为止,因此,婴儿的后脑勺便因长期受压而变成扁平,拿到了东北护照。从生产到满月,产妇的一切生活起居,均在铺有一层谷草的炕上完成,不得下炕。在此期间内,大门上尙须悬挂一块长方式红布,男左女右,生女婴者该红布挂在大门右上方,红布下方之两角各缝上一枚大钱。倘为男婴,则该红布便

  • 文章东北建省考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4卷 第4期  作者:顧耕野 出版时间:1974-05-01
    关键字: 东北旧制 东北建省 俄罗斯 康熙 史料考证

    日俄战后,双方对我东北土地,主权,自由处分,毫无顾忌。淸廷始憬悟到东北局势之严重与危险,随时有脱幅可能,关系国家之存亡至钜,为亡羊补牢计,必须加强经营,乃于光緖三十三年,把东北地区重新划分,改建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与内地各省划一建制,三省各设巡抚,以理民政,特设东三省总督,统一军权指挥,军民分治,分层负责。第一任三省总督为以盛京将军赵尔巽升任。奉天巡抚唐绍仪,吉林巡抚朱家宝,黑龙江巡抚由黑龙江布政使叚芝贵署理,一切行政官署与其他行省组织一样

  • 文章东北风土谚(五)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2卷 第3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82-03-01
    关键字: 东北谚语 俚语 东北义勇军

    王能歛钱,杨能花钱。 何秀阁述。当民国十五六年,张作霖的势力,不仅领有全个东北,且进入关内,奉军的发展,及于苏皖地区。张之左右,一文一武的红人,为善于理财的王永江,与善于花钱的杨宇霆。杨任东北兵工厂总办,员工十万,有厂盈千,步行参观非旬日不能遍,其规模宏远,几悉举东北财力以赴。吃老张,穿老张,打老张。 毛芝荃、陈嘉骥述。民国十四年冬,东北军入关,郭松龄乘机率直系精神部队倒戈。只是部队官兵大都为东北人,对张作霖的好感难以尽去,军中流传此谣。不久,郭即失败

  • 文章白山黑水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3卷 第1期  作者:楊錫福 出版时间:1982-08-01
    关键字: 东北地区 物产资源 东北局势 农业

    小米、小麦。1.高粱:为东北最有名的农产,产地以辽宁省为最多,辽北吉林次之,嫩江及黑龙江两省又次之。东北高粱产量占全国高粱总产量百分之四十二点六以上。2.大豆:亦为东北主要农产,产区至为广濶,辽宁、辽北、吉林、松江、合江、嫩江均产。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百分之四十以上。3.玉米:产于松辽平原及长白丘陵等处,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百分之三十三以上。4.小米:产地亦甚广,而以松江、黑龙江及辽宁三省为主,嫩江、辽北、吉林等省次之。东北小米产量占全国小米总产量百分二十七点七

  • 文章东北风土谚(七)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3卷 第1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82-08-01
    关键字: 东北谚语 风土人情 趣闻 东北习俗

    十分丰盛。时局不靖,即使不免有生命危险,人们之乐于走大车,仍然争先恐后形成东北城鄕「忙年」最具特色的景相。车趟子。刘毅夫述。大车车队,叫车趟子,邻近村庄走大车的群相集结,有多到两百多辆的。遇见拦路劫车的,不要害怕,要讲朋友话。钱公来述。走大车,碰到拦路刼车,话不投机,伤财害命,是指顾间事。话说开了,讲朋友义气,分文不取。都要看「车趟子」前面领队「掌包的」,他在江湖上是否吃得开,有朋友没有朋友。坐关化缘。钱公来述。冬季走大车,有一段路最难走,过开原而来,入淸

共214条记录 1/2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