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迎亲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囘憶故鄉婚俗㸃滴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0卷 第5期  作者:王杲 出版时间:1994-10-01
    关键字: 婚俗 故乡 办嫁妆 迎亲

    普遍流行了。在民国三十七年我离开故乡时,交通工具还没有汽车,所以迎亲一直依照传统用花轿。大红色六角形的轿子,缀满绸花,由八个人抬着。这八人大轿从前与凤冠霞帔一样,不是普通人便可用的。因为结婚是人生大事,所以才可享用一次。记得故乡当年迎亲,新郎倌并没有亲至岳家迎新妇,花轿在媒人率领下进入女家,新娘一早就由福寿双全,儿孙满堂的「利市人」为她「开额」,象征性的挽面,本来梳辫子的姑娘发型,这时改梳成少妇的发髻,后来流行烫发,开额这项仪式更只是比划一下而已了。打扮好了

  • 文章廣東婚俗趣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4卷 第1期  作者:蕭亭  出版时间:2006-01-31
    关键字: 广东 婚俗 小聘 大聘 婚礼 迎亲

    夫妻生活的场所,广东绝大部分地区,均由男家自置,女方不列嫁妆,故有「嫁女不贴(送)床」的俗谚。惟潮汕地区亦有例外。迎亲之日,花王公婆把尺一把、镜一面、剪一把、秤一柄,红色米筛一只放在花盆(斗)内,将书写「安床大吉」的红纸贴在床上,两旁贴「螽斯衍庆,麟趾呈祥」的对联。随后舖被挂帐,燃点香烛祭床,再点燃花盆(斗)内灯光,说吉祥话,并让三个小男孩上床睡片刻,取新夫妇早生贵子的吉兆。当天上午完成上述事务,随即集结迎亲队伍,在飮用中午称「荇酌」的酒席后,准备迎亲迎亲礼仪

  • 文章鄕情瑣記(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2期  作者:張純義  出版时间:1990-06-01
    关键字: 风土习俗 迎亲 婚礼 人物回忆

    ·迎亲方式迎亲时男方去的客人不多,除介绍人和近亲戚之外,尙有一班吹鼓手(乐队之俗称),另外有两个提灯笼的男孩,和些抬桌箱的帮忙人员,其他的客人仅几位点缀式的邻居人,新郞倌在早些时亦不参加,到后来才把新郞倌列入必去之人,另有一个挑米面斗的成年人,挑着两个经过美化的大斗,一斗装米,一斗装面。一行人等,在吹鼓手吹打领队之下,浩浩荡荡的去到女方,经送帖程序之后,在媒人引导下进门,女方稍事餐点接待,将挑来的米面斗各倒出一半,留下一半仍由来人挑回,但另备两个米面小碗

  • 文章蒙古的婚禮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8期  作者:扎奇斯欽  出版时间:1981-02-01
    关键字: 蒙古秘史 婚姻习俗 婚礼 迎亲 出嫁

    舍不得他们的女儿,快快囘去吧。这是结婚典礼最后的一场闹剧。于是女方亲友在大笑的声中,被赶出去,来宾亲友们也就相继的离去了。至此婚礼告终。现在把婚礼中的几个不同的祝词,译在下面。读一读更可多了解一点草原文化和生活的味道。(一)随新郞来迎亲的亲友代表,对女方父母呈献礼物之时的话语:在这具备万种吉庆的季节,在这至善平安美好的今天,我们象征着长久的良缘,来自远方水草的穹帐。我们的父母和众亲族,叫我们依据万众的传统,叫你们的小女婿,拿着精良的武器,穿起坚固的铠甲,前来

  • 文章中原婚嫁趣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郭有文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结婚 嫁娶 风俗 习语 闹洞房 迎亲 婚礼

    老幼,都喜欢吃它。送到女家后,再由女方分送亲友们,告诉他们谁家的闺女已经订婚了——这和本省同胞女儿订婚时送的「喜饼」,意义完全相同。结婚的先一天,男方到女方家中去「抬嫁粧」,嫁粧的多寡,多以贫富而异。男方在这一天,还要请弟弟或辈份晚的人睡在新房的床上,名之为「暖房」,含有「驱邪」的意思。结婚的当天先要「迎亲」,但较为贫寒的人家多无此举。迎亲就是新女婿坐着娶新媳妇的花轿,亲自到女家去,但回来时,他却骑着去迎亲时所带去的马,花轿当然由新媳妇乘坐了。新媳妇上轿时由

  • 文章挺越詩話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6卷 第3期  作者:汪挺越  出版时间:2004-09-01
    关键字: 玄武湖之夏 风景名胜 迎亲返乡

    一、玄武湖之夏湖光山色麗繽紛,裝點五洲入畫屛。老圃花潮忙撲蝶,長堤柳浪靜聞鶯。碧波濺雨馳銀艇,翠閣臨風撫玉箏。難得淸閑消永晝,菡萏香軟拂斜曛。二、二〇〇四年夏迎旅台遂兄返鄕端陽方過艾蒲肥,棠棣蔭濃好駐車。濁酒頻傾明夙願,依然一歲一回歸!

  • 文章漫談故鄕婚姻習俗

    来源期刊:《連聲》 第5期  作者:謝應財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连城婚俗 亲友介绍 男家遣媒 婚前安床 乾帖迎亲 红包拜礼 童养媳 再嫁续弦

    的前奏,紧锣密鼓正待揭开结婚序幕。结婚前夕,有安床的习俗,先将新房布置妥当,新床上放置糖果、爆米花、黄豆、红枣、花生、桂圆(甜的表示夫妻恩爱甜蜜,红枣、桂圆、黄豆、花生、爆米花取其早生贵子多子多孙之意),焚香点烛祭告「床神」,炮声一响,事先邀好的邻居小孩上床抢糖果,谓之「闹床」,从安床是夜起,由家中最有福气之长辈夫妻二人,率同新郞官的弟弟或姪辈陪睡至结婚之日为止,这一习俗,是预示新郞新娘从此有福有寿,子孙满堂之吉兆。结婚之日,其场面最为热闹。迎亲队之大小视双方

  • 文章故鄕婚俗回憶

    来源期刊:《監利文献》 第3期  作者:余致堯  出版时间:1983-02-01
    关键字: 宗族伦理 监利婚俗 血姻门户 父母媒妁 上头庙见 迎亲搬床 兄妹闹洞房 敬茶谢亲

    农业社会习尙,多代同堂大家庭生活型态,故而普遍早婚。一般而言,男女年届十七、八岁,大多即已完婚。下面所要介绍的,为我故鄕男女完婚习俗过程。甲 第一天「纳彩」「纳彩」,俗称之「上头」。其较为重要之事务为:一、请媒人持纳彩淸单、请帖,将男方所准备的一切手饰、衣服、礼饼等用「礼盒」[2]派专人抬送到女方即谓之纳彩。二、设礼堂,贴对联,布置洞房:同时租花轿,请乐班子,练习舞彩龙,备礼炮、烟火等等…。三、差遣专人分送请帖,请亲友,并用轿子或马接至亲襄助婚典有关事务。四

  • 文章從婚姻演進情況談故郷婚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0卷 第2期  作者:顔忠魯  出版时间:1988-06-01
    关键字: 婚俗习惯 婚姻演进情况 订婚习俗 过二礼 送年庚 迎亲准备 婚礼

    ,未料竟遭拒绝。然操最后另觅他人,结果替冲完了冥婚。冥婚在我们家鄕曾听前辈说过,在若干年前有此婚俗,据传此风乃是受到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响。犹记数年之前本省有对青年男女恋情至深,女病送医不治而逝,男子为感念先前恋曲及抚慰创痛,乃经由双方家长同意,在该院太平间(作为礼堂)擧行婚礼,一时传为「人鬼」结婚佳话。㈢催粧与迎亲及双方准备事项——按催粧顾名思义就是催促新娘早为理粧出阁,以便男方迎亲成婚之谓,有的催粧在迎亲多日之前,或迎亲前一日,亦有与迎娶同日擧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