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5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8期  作者:汪洋萍 出版时间:1983-08-30
    关键字: 吐丝 奉献 牺牲 蚕丝

    把一片片綠葉嚼成一縷縷柔絲再把那一縷縷柔絲編織一個精緻密封的安樂窩睡在裏面做轉世的美夢夢醒時已脫胎換骨又長了一對翅膀高興地從窩裏跳飛出來尋找夢中的情人雙雙旋着輕快的舞步恩恩愛愛一番繁殖了百子千孫就這樣世世代代爲人類服飾增添華彩奉獻犧牲自螺祖至今已四千多年那柔柔的細絲貫穿了一條歐亞通道輸出大漢文明溝通東西文化在人類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 文章防城的蔴绩及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卷 第4期  作者:林茂 出版时间:1973-12-01
    关键字: 防城 麻业 蚕业 养蚕过程 缫丝

    黄帝画传文中有云:「古代之衣服,都用兽皮鱼皮或蔴皮等物质,来作制衣原料,棉花是后来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惟丝之发明最早,黄帝正妃嫘祖,为西陵氏之女,知养的道理,乃敎民养缫丝织锦,并采取花汁作为各种颜色,故衣裳五光十彩,益增美丽!」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四千多年前,即着丝质衣裳,在黄帝时服制已完备!至于所说的蔴皮,是一种一年生草本的植物,从古到今,在广东防城一带的农村很多,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两个蔴园。一个是专门种植大蔴,高达八、九尺,叶对生,有锯齿,茎皮

  • 文章民間趣話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0卷 第1期  出版时间:1978-01-01
    关键字: 传说 祝英台

    的故事这传说是从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里传述出来的。话说当时祝英台嫁向马家去的时候,轿过梁山伯的坟墓,她就下轿在墓前哭诉了一番,忽然坟裂开来,她便一跃跳入墓中,轿夫们急急勒住,却只有几个裙角还在手中,接着也化为蝴蝶,向空飞去。轿夫们只得快快地报明马家知道。这时马公子正立在桑树上引领望着祝英台的来到。一闻此言,非当小可!心痛失神,便在树上跌下,一命呜呼了!飘飘渺渺,来至阎王殿前。阎王传齐三面对质,可终于断不淸这一椿夫妻案。从此马公子便和祝英台结了不解之恶

  • 文章小蟲立大功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1期  作者:曾玉明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叶研究所 的故乡 养蚕业

    国土上,开辟了两条路,从秦汉直到明清,通行了三千多年,它买通了中西双方文化交流,商务贸易,它就是西出长安,经过新疆的北丝绸之路,及在四川云贵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毫不起眼的小虫,它的名字叫做「」,是昆虫,从出生到死,也不过五六十天,可是生命力强韧,从五千年前发现它,一直到今天廿一世纪,默默做它份内之事。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他发明了舟车农具,将中国从野蛮带进了文明,黄帝的皇后螺祖,发现能吐丝织布,螺祖将的孵化,养育,抽丝织布的程式,教导中国古代妇女,当

  • 文章有功种改良的蒋晓舫先生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16期  作者:梅松 出版时间:1964-04-25
    关键字: 蚕种改良 蒋晓舫 江苏蚕桑模范场 中国蚕业改良会

    中国以农立国,桑为江浙太湖流域农产副业。无锡为丝贸易集中区,不但供应国内市场,且转输上海,推销国外。惟宁鎭扬淮徐海一带业落后,并非土质不宜;原因在少人提倡。至淸末民初,种改良,外国品种超过中国,尤其是日本改进更速,咄咄逼人,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关心业者,以为如对植桑,选种,养育上不改絃更张,不能挽囘颓局,遂有「改良业」之计议,而以「改良种」为前提。太湖流域业最盛,但普通病亦以该区为最严重。改良种,所产丝茧质量虽佳,但体既弱,染病更易

  • 文章民國四川大事記(十六)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45期  作者:健廬 出版时间:1966-05-01
    关键字: 大事记 务局

    民国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署四川巡按使陈廷杰呈报变通省内外务局所办法。原呈节称:「川省务,着闻于昔,官为督理者,旧有高等业讲习所一,通省病预防所一,分所四,各县又立桑传习所以承之。纲领未宏,事或纷歧,斟酌现情,变通办法,乃先改通省病预防所为四川省务局,将旧日职掌及高等业讲习所并入,合设分办,撤四分所,另设临时派出所,撙节经费,为各县导。各县桑传习所均改为务局,厘定章程,俾适时宜,撮其大要,约有四端:一曰培壅桑苗。川省土质,宜于湖桑及嘉定红皮

  • 文章鄕情瑣記(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7期  作者:張純義  出版时间:1986-07-01
    关键字: 上坟扫墓 踏青登高 养蚕 蚕丝 家乡习俗

    暗示大家都有,不必争夺,免得发生冲突,闹的都不愉快,或者说:自己人有而别人没有,心里过意不去。这种思维周到,两全其美的想法,不失鄕下人的厚道,倒是値得赞许的,出门后再就少有参与这些活动,不是把这些美好的传统习俗给忘了,而是迫于工作和生活形势而无暇参加,现在年事已高,思家心切!就把它写出来,聊表一些慰藉之意。叁、老麦黄,秀女下牀(炕),(秦岭以南曰牀,以北曰炕)这种说法在家鄕人皆知之,但在此地就难免有些诧异陌生,因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濶,各地之习俗不同,遣词

  • 文章憶抗戰前膠東的養䘉事業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0卷 第1期  作者:李雨亭  出版时间:1984-06-20
    关键字: 养蚕事业 华洋蚕丝联合会 胶东

    故鄕胶东,地处山东半岛,境内有十余县市。交通便利,农渔业发达,民风淳朴。在牟平、栖霞、海阳等县,有部份丘陵地带,盛产桑树和柞树,是的饲料,居民用来养分柞蚕桑蚕两种,柞又称山,是放在山岚中的柞树上,吃柞树叶子的;桑也称为家,是在家中的席子或竹筐裏,采桑叶喂养的。柞一年养二次,春季一次秋季一次;桑只在春夏之交养一次。养业是当地家庭副业之一,其他副业尙有花边、桌布、发网等,居民半数以上养,均用土法喂养,赚钱者有之,蚀本者亦有之。兹将

  • 文章谈无锡桑的发达与农村妇女养的辛苦经验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期  作者:郊農 出版时间:1969-06-20
    关键字: 桑蚕业 养蚕经验 养殖技术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这是古人的妇吟,描写养的妇女,不眠不休,随时注意把桑叶吃完,再予添喂,备极辛苦的情形,子规一名杜鹃,俗称催忙鸟,在养季节,到处是牠啼叫的声音,夜间尤其啼得厉害,一到快要天明,才休息一刻。自从丝出口,政府奖励养,且加以改良后,故鄕无锡的桑事业,极其发达,列为农村主要副产,并且一年要养春秋二季,尤其在鄕鎭方面,既不经商,又无田地可耕种的人家,一年的生计,全靠养的收获,因而致富

  • 文章豫省山琐谈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3期  作者:嶽峯 出版时间:1970-03-01
    关键字: 山蚕 养蚕 河南省 林业

    六月二十四日,各报刋载「花莲讯」:「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在东部泰莱、东河两地农场种桑养事业所获显著成就,已透露出建立东部桑事业的光明远景……在种桑育苗方面,上半年度,东部山地雨量较少,春种桑工作稍受影响。今年秋季内继续种桑六十九公顷,育苗四十五万株,以达到今年种桑一百公顷,育苗一百万株的目标。」从这则新闻,可知养事业,已在辅导会有计划,有目标的努力下展露光明的前途;像台湾这样的气候,在东部的山坡地上养,应属大有可为!由此我联想到家鄕河南

共55条记录 1/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