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9期
出版时间:1968-10-10
关键字:
蒋翊武
蒋翊武,湖南澧州人。少倜傥有大志。庚子义和团之变,联军陷北京,国势岌岌哭泣累日,谓中国欲图自强,首当倾覆淸廷,建设新政府闻者靡不骇走。年十八,入澧州高等小学,十九,入常德师范,该校为湖西先河志士所莘集,颇为当道侧目。会宋敎仁谋革命,来自湖北,事泄,逸去,淸吏将兴大狱。董校者乃除蒋及梅景鸿名。蒋是与刘尧澂奔走于沅、湘间,招纳会党,晓以复汉大义,皆感泣,得死士数百,为立机关于城内之祗园寺。逾岁,欲赴日本,与同盟会商。抵沪,病,不果,时中国公学新成,就肄业焉
-
当黎元洪迟疑不肯答应签署安民布吿之际,张振武,李翊东看得恼火了,大声对黎责备,黎还是一言不发,翊东急了起来,便也不等他同意,提笔代书一「黎」字,交付揭帖,这时幸好汤化龙出来转圜,否则局面弄得很僵。振武伉直,对黎的扭扭揑揑固意存轻视,而黎对张,也存了戒心,彼此种下了嫌怨。说起黎元洪这人,他任二十一协协统,职位虽在第八鎭统制张彪之下,平素声誉尙佳,颇有谨厚之称。三武之中,蒋翊武对他比较敬重,据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说:「翊武某次在洪山集会,曾提议擧黎出来
-
此案终属暗昧,无以释中外之疑。务请大总统勿徇勿隐,澈底查办。如兴果与张案有涉,甘受法庭裁判,如或由小人从中诬揑人罪,亦请按反坐律究办。庶全国人民,皆得受治于法律之下,鄙人幸甚,大局幸甚,立盼电覆!」凭这两电,可见张案之重要性及其影响。(民初名记者黄远生曾将张振武被杀当时情形绘图具说详记刊于沪报,后收入其「远生遗著」中)。接着张伯烈和刘成禺也在参议院提出严厉质询,请国务总理陆征祥莅院答复,并检送张方谋乱证据,不能偏听一面之词。那时蒋翊武也在京,便约同新近
-
年少志大翊武,初名伯虁,湖南省澧县人,少倜傥,有大志。他十八岁时入澧州高等小学读书。次年,入常德师范学堂肄业。该校,为湘西革命志士聚会之所,翊武也为其中的一分子,其时颇为当局所注意,后来因为宋敎仁谋革命,由湖北至常德,消息泄露,淸吏严加追究,学校当局,竟因此把他和梅景鸿开除学籍。(注:武昌起义发难时的临时总指挥蒋翊武)翊武脱离常德师范后,乃和同志刘复基(尧澂)奔走于沅湘间,与各地的会党联络,传播排满复汉的思想,闻者颇多乐从,得同志数百人。于是设机关于常德
-
为桂防统领秦步衢所获,槛送桂林,报吿袁氏。袁道以翊武主张保障共和,深为所忌,即电嘱桂林鎭守使陈炳焜:「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及翊武至桂林,陈炳焜出示袁氏的电报,翊武神色自若,与陈氏痛论讨袁的必要,若无其事似的,旋索纸笔作遗书数千言,寄其夫人。内有:「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腹行路。」又有:「如夫人遗腹得雄,便为家门之幸,取名继武;二夫人遗腹得得雄,取名幼武。予之灵柩,运囘葬于后园,每逢寒食盂兰,亦可以享淸水寒灯,则予愿毕矣!」翊武遗书作毕
-
十月九日,享年二十有九。妻刘氏,子二:长继武,次幼武。女一。民国十年,总理督师桂林,追念翊武前勋,于就义处立碑纪念,胡汉民为文纪其事。其正面碑文云:开国元勋蒋翊武就义处、孙文敬题。其余三面刋字云:蒋公翊武,澧县人,蓄志革命,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却强敌。事定,即引去。当道縻以官爵,不受。癸丑讨袁,将有事于桂林,到全州,为贼将所得,遂戕公于桂林丽泽门外。今年冬大总统督师桂林,念公勋烈,特为公立碑,而命汉民书公事略,以昭来者。公之死事
-
刺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的阴谋野心暴露无遗。一位痛恨袁某蹂躏民权、违背约法的国民党志士,立誓联络各地义师擧兵讨袁。不幸当他行经桂林时,为袁某下令桂林鎭守使陈炳焜所杀,成仁时仅二十九岁。这一位革命志士,就是湖南澧县人蒋翊武。蒋翊武自少年即富民族意识,十八岁时入湖南常德师范学堂肄业。这所学校为湘西革命志士聚会之所;蒋翊武入校后,不久即加入革命行列。后来由于宋敎仁策划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蒋翊武热心响应,行迹为学校当局起疑,把他开除。他离开常德师范后,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