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新石器时代的中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10期  作者:石璋如 出版时间:1972-10-25
    关键字: 新石器时代 陶器 地形 水系 中原

    告诉我们,最先来到安阳的是彩陶文化,不久就被拍纹陶文化起而代之了。但拍纹陶文化却接受了黑陶文化的成分。后来又被刻甲骨,铸铜器的殷商文化所代替了。本来居住在海滨的人民,一切生活习惯宜于海滨,若让他们到内陆生活,便感觉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只有沿着海滨发展。住在高原上的人民,最怕平原上的水灾,他们不敢到平原上去居住,也只好找高原去发展。住在平地的人民,虽然讨厌水灾,但他们却离不开水,他怕高原上的亢旱,宁肯在低地上找个高处,也不愿到高原上去受亢渴。新石器时代的华北,所以

  • 文章甘肅大地灣遺址文物可上溯五至七千年前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26期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大地湾遗址 新石器时代文物 古代建筑废墟

    民国七十五年八月美联社北平七日电】中共「人民日报」今天说,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可能因中国大陆西北部发现的遗物而必须重新定位,同时中国文化的起源也可能因此而再往上推一千年。该报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遗物,年代可溯至五千年至七千年前,可使我们对住在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人有新的认识。该报说,大地湾遗址于一九七八年开挖以来,考古学家已掘出二百四十间原始社会房屋的废墟,七十座坟墓和大约八千件文化遗物。年代最早的遗物仰韶文化遗物早一千多年。仰韶文化

  • 文章周代山西古錢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3期  作者:郭榮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货币的产生与种类 农业器具 古钱年代 甲骨文 新石器时代

    本文之草撰,承蒙中央銀行國庫局副局長,前中國集郵協會理事長,現任中國集幣協會常務理事黨恩來先生之熱心協助,借閱有關圖書,並檢閱全文,指正舛誤,惠賜高見,無任銘佩,特誌篇首,敬申謝悃! 筆者 識

  • 文章西北——中國文化的發祥地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期  作者:胡秋原 出版时间:1977-06-01
    关键字: 中国文化发祥地 新石器时代 史料研究 胡秋原

    Proto-Chinese),而认为这是由中亚移来的。一时西来说复盛。但大汉学家高本汉(Kalgren)则认为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即已居于中国,制作鬲式土器。安特生所发现的土器,只是末期移入的民族带来的东西。(据滨田耕作「东亚文明之黎明」引)。黑陶之发现,亦可为高氏之说作一旁证。文化类似,然独立发生,是很多的。中国文化在古代与中亚有交通为一事,中国文化起于中亚又为一事。又据解剖学家步达生(Davidson Black)的研究,仰韶甘肃之人类遗骸与现代华北人体质相同,以为皆可称为「原

  • 文章奉贤发现新石器时代古文物

    来源期刊:《浦東》 第89期  作者:心銘 出版时间:1997-09-30
    关键字: 文物考古 历史资料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锥形器。遗址中还出土有斑鹿、麋鹿、猪、獐等动物骨骼。出土文物揭露的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在十一个坑中,其中有一个坑内发现良渚文化茔墓一座,墓的遗体经鉴定为男性。随葬物中有一只黑色陶器杯和一把穿孔石斧,这葬品是迄今发现的奉贤县最早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和古海堤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上海、浦东地区的成陆年代和良渚文化时期古人类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考古学家、上海市文物管委会、博物馆副馆长黄宣佩先生勘察研究后确认,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是上海地区近二十年

  • 文章六千年前先民聚居地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81期  作者:馬柏榮  出版时间:1993-03-20
    关键字: 先民 聚居地 遗址 马家滨文化 新石器时代

    最近在江苏无锡县雪浪鎭板桥村赤马嘴发现了一个属马家滨文化的先民聚居地遗址。今年年初,在雪浪鎭赤马嘴旁的水利工地上,民工们在开挖驳岸墙基时,挖掘出了大量的印纹陶片、石斧、石刀和石莾等古代先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经初步鉴定,确定为又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一新发现引起了无锡巿、县有关部门的重视。经无锡巿博物馆杨建民副馆长、副研究员冯普仁等专家进一步鉴定,确定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认为赤马嘴遗址要比以前发现的葛埭桥遗址早二千左右,属于比良渚文化更早的马家滨

  • 文章(鄉情報導)鄭州發現華夏第一城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9期  作者:本社輯 出版时间:1998-07-03
    关键字: 河南省文物局 新石器时代城址 骨器 考古学家

    据河南省文物局于一九九五年九月五日在郑州宣布,经文物工作者连续三年的大规模发掘和不懈探索,一座湮没五〇〇〇年之久的仰韶时代古城址,最近在郑州西山重见天日。经考古学家确认,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廿三公里处的邙岭余脉,北距西河四公里,西与绵延不绝的豫西丘陵相连,东南居高临下,俯瞰著枯河南岸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经发掘和钻探结果推知,西山古城略近圆形。现存西墙残长约六〇余米,北墙呈外凸形,残长约二

  • 文章灌云县大伊山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1期  作者:吳中城 王迎生  出版时间:1994-03-01
    关键字: 灌云县 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陶器 石器 玉器 大伊山

    一九八一年十月,灌云县博物馆于伊山鄕砖瓦厂发现了距今六千五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石棺墓葬遗址。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六年,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及灌云县博物馆进行两次联合发掘,清理石棺墓六十四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等文物一百五十多件,取人骨架标本六具。石棺墓均为竖穴坑,四周以自然石片镶嵌,尸体入殓后,覆蓋片石而成。墓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一律朝东,在三十度至六十度之间。大多数死者以红陶钵或红陶盆覆面,在其底部被有意识地打个洞

  • 文章吳文化漫談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45期  作者:高爕初  出版时间:1998-07-20
    关键字: 吴文化 江南 中国文化 丝绸 新石器时代

    远东第一大港,大批知识分子东渡西行留学,西方文化相继传人,给吴文化注入了现代因素,吴文化进入了「汇通中西,融合古今」的发展阶级。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吴文化已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它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以稻作文化为主体的吴地农业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浙江余姚河姆渡、马家浜及江苏吴县草鞋山,无锡仙蠡墩等地发掘出了遗存的碳化稻,表明吴地先民驯化野生稻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吴地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吴地水稻文化以后被传播

  • 文章甘靑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塑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34、35期  出版时间:1990-09-01
    关键字: 新石器时代陶塑 文物介绍 马家窑文化 彩陶文化

    甘肃、青海地区是中国考古工作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个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中还发现了几件彩绘人像陶塑。以后,甘青地区又陆续不断地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来看,都具有独特的面貌,而且这一地区的陶塑产生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又很长,包括了自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年的整个新石器时代。这对研究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雕塑萌起阶段的情况提供了系统的资料,也是研究古羌集团人们风貌习俗的珍贵的形象资料。根据这地区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