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群政通和,抚今倍感事未成;十字规划[1]改山河,十三春秋[2]赖后生;旧情乃系党指路,新意更催自奋蹄;举杯深谢诸君意,共勉余年为人民。(二)共祝荣礼等诸君寿庆吟神农古地君并肩,披肩戴月岂知难;且喜山河换旧貌,吾辈皓首改容颜;耆耄[3]奉献著丹青,对樽共品庆余年。(三)纪念随县撤区开社33周年战天斗地气冲天,万民双学[4]绘巨篇;三十列车[5]竞奔驰,喜获成功[6]人欢颜。(四)深情感——一九七五年撤区开社,第一届公社党委书记聚会感言撤区开社到今天,三十三载
-
「湖北文献」由于吾鄂旅台很多位热情奔放靑年英俊的文化鬪士,本其出钱出力而又供献智慧的伟大精神,在鄕前辈万武樵先生英明领导之下,终于五十五年十月十日诞生,现已出版八期,编排印刷一期比一期进步,内容资料一次比一次充实,不仅是湖北旅台的文化中心,将来光复大陆更是建省建鄕的指针。两年以还,总想为本刋提供些有关湖北省市地方新闻文化事业资料,感于搜集困难,延未实现。近经多方努力,发现抗战前有关新闻文化事业的统计,特为本刋介绍,至于抗战后的新闻文化事业资料,容俟搜集
-
一、《山東文獻》季刊在讀者的熱心贊助下,已出版了二十五年,每年四期合訂一册,精裝燙金,供讀者購藏。二、「山東人在台灣叢書」已出版十二册,預計年底前可全部出版完成,共十五册,皆精裝燙金。三、「山東流亡學生叢書」,已出版《山東流亡學校史》、《山東流亡學生研究》二書,《山東流亡學生史》,正籌備分册出版中。四、《民國山東通志》,費時五年,動員兩岸學者三十餘人,將於西元二千年完成,正籌備出版中。五、台北市山同鄉會出版有會刊,中華齊魯文經協會正籌備出版刊物中。
-
-
太少了这种领导人物;而达公于日理万几之余,犹对绵老的生活那么关注,也足以证明他的礼贤和念旧,是何等的诚摰与深厚,同样値得我们敬服。达公最热爱文化事业,除主导汇编子学名著一百零二册的巨编以及著作最富史学价値的军政专著和艺文诗词等集共十余种外,还有一件事是:在多少年前,罗光总主敎主持的辅仁大学筹增一个艺术学院,可能经费尙感短少,曾托达公募款,达公毫不犹豫,慨然承诺,经向企业界大老林柏寿先生鼎力一言,便优获赞助一百万元,当下连忙叫我与罗兼校长联络派员将支票取去
-
馈,使他奔走国事及为国宣劳,办理文化事业,均无后顾之忧,卅年来,孝威先生公而忘家,端赖夫人之操劳,知者均德之。在一次无意闲谈中,夫人曾泄露一个秘密,即卅来年,陈氏未曾购送一件衣料给夫人,于此可见其一斑。不止此也,陈夫人不仅主持家计,且是陈氏之最得力助手,不论待人接物,公私重要事务,夫人均能佐之,为陈氏不可须臾离之机要秘书及经理人。陈孝威先生早年在华北结识许多逊淸遗老,往来唱酬甚勤。当抗战军兴伪满洲国曾有人来电邀其出任「军事部长」,陈氏获悉后,知北平之不可
-
我相信每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祗是自己沒有記下來,別人也沒有爲他們寫下。因此世上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蹟,都湮沒在流逝的歲月中了,尤其在中國,近代史上經過了偌大的浩刦,滄海桑田,人事變遷,許多事蹟更容易被埋沒了。我現在要記述一個掌故,主人翁是我的家族,是先夫沈志明的父親沈知方先生。我很淸楚記得,在他生前與我們晚輩談到關於他創業的經過,及有些文字中的記載,今天我提起筆,簡單扼要的寫下來。大凡中年及中年以上的人士們,都知道中國近代有三大書局。這就是...
-
家住阜宁五汎港,离我家不到十里。他的长兄继周先生,与我初中同班同学,交称莫逆。我每到五汎港,必到他家,思农先生与我,迄今互不相识,此诚不可理解。继周先生年少英俊,才华超人,惜享年不久。其父年老丧子,心灰意冷,一切消极,不求进展,认为后继无人,竟将开张多年而生意正旺的仁泰永商店关闭。老人万想不到,他的耳聋残障的幼子思农先生,居然大有所为,远在千里之外人地生疏的台湾寳岛,创办一所启英聋哑小学。虽为小学,实乃一大文化事业!若死后有知,老人不知如何喜悦呢!我的个性
-
明显,交通便利,一〇一省道贯穿本鄕,距常州市火车站、飞机场、沪宁高速公路一五公里,距德胜港仅一公里。社会事业发达,基础设施良好,邮电通讯发展快捷,传眞、程控电话直通世界各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常州市文化先进鄕称号,教育、卫生、金融、商业等机构设施完备,社会秩序安定,生活环境优美,集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正在兴建中的长江大堤初见雏形,漫步江堤,水天一色,江水浩淼,成为该鄕一条新的风景线。改革开放中的孝都,在快速高效的良性循环上
-
提到近代山东的文化事业,王献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名字。王献唐,原名家驹,字献唐,号凤笙,以字行。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生,山东日照人。其父祖两代酷爱金石,王献唐自幼师承家学,『经史子集,弥不周览』。西风东渐,近代教育登陆齐鲁,王献唐离乡进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研习土木工程,但对文史的浓厚兴趣,使他不久又改入青岛礼贤书院,学习文科。礼贤书院的主持人、德籍汉学家卫礼贤对他十分器重。一九一七年,王献唐自青岛礼贤书院毕业,赴天津《正义报》任德文翻译。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