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县旧志以宋代状元余中均称「佘」姓,致有余与佘之争,实则余氏族人皆知其祖先因避某奸灭族,初曾改姓佘,故宜兴余中既登状元,遂复宗为余姓,并见于余氏谱谍。如常州之佘港后亦改称「余港鎭」。光緖八年吴景墙等篡修「宜兴荆溪县新志」,于卷末杂着定讹说明:「余中,旧志选擧注云:咸淳志作余中(证明宋度宗以前已复姓),按佘乃余之俗伪字,赵宋以前字书罕见此文,余本有时遮切之音赊斜皆从余为转音转,音转形岐,竟分为二,今宜兴中巷里以余中得名,世居余氏,其明征也。」考其语气
-
陈眉公怕拜年明华亭陈眉公继儒云:元旦整肃衣冠,趋逐道途,大是苦事。但不知起于何时,习之已久,只能随俗,因诵文衡山(征明)先生一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名片)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人嫌简不嫌虚。」眞可抚掌一笑。佘山慧日院逸事佘山慧日院佛像落成,明相国徐文贞公(阶)入山奉钦赐蟒袍一袭付僧圆实,以鎭山门,并赋诗云:「单衣露冷宿昙华,误绾宫袍傍帝车,拈向山门君莫笑,细看还是旧袈裟。」丁酉岁陆平泉年八十有九矣,亦以衲衣一袭付慧日院,手书偈语于衲衣云
-
编者按:时人誉为「四川才子」之佘雪曼先生,在香港主办雪曼艺文院。六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九两日,出其书画代表作六十件连同艺文院师生书画一百二十件,在香港大会堂高座八楼展览厅擧行展览,各方赏誉,盛极一时。展览时,李华博士曾撰文介绍,可以略窥佘先生在艺文方面之成就,特转载如次:二十年前,旅游新加坡,在云南园的草原上,结识了素所仰慕的名学者佘雪曼先生,长身玉立,言谈风趣,洒然惊其非世间人。他主持南洋大学中国文学系,殷勤擘划,勇于负责,当第三学年开始,学生逾两百人
-
食之无味,故一般饕客,祗摘取其两蝥,仍将其放入河流,得以生存如故,双螯亦可复生。佘山笋佘山在靑浦县境,南邻松江县,为靑浦名胜九峯之一,山多竹,故产笋亦多,以生于山石隙罅处者尤为脆嫩,异于市上一般笋味。相传淸圣祖南巡时,曾进呈此笋,圣祖谓有兰香,遂赐名佘山为兰笋山。今大陆变色,未知尙有此奇篁异品,披拂茁壮于是山山麓间否?
-
先生原名俊英字藎臣,光緒三十二年參加同盟會後易名英,改字竟成。四川瀘州人。生於淸同治十年(西歷一八七一年)。讀書不成,改習武,嫻技擊,擅刀矛,應試爲武秀才。瀘州地當長江沱江交匯處,爲川南重鎭,人口逾百萬,哥老會人亦衆。先生材力絕人,在哥老會中聲名藉甚。光緒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州牧趙淵(字醴泉,山西人。)擢領衛隊,司緝捕盜賊。三十二年,鄧維祺(字花溪,貴州人)楊兆龍(字雨田,雲南人)先後接任知州,仍使先生繼績任職。是年先生以黃復生之約東渡日本,參加中國革...
-
今日佘山,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景点。其实在明代,佘山已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赏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仙乃华亭名士陈眉公(陈继儒)。陈眉公晚年在东佘山筑「顽仙庐」隐居,与世无争,度垂暮之年。陈眉公工诗善文,兼能绘事,性格飘逸,无意功名。明万历十六年,他二十九岁,在小昆山焚儒衣冠,绝意仕途,从此吐豪情于毫端,徜徉山水之间。这位隐士虽足不出山,但文章书画,倾动全邦,故引得徐霞客三次登上佘山,寻觅这位风尘中的知己。崇祯元年,徐霞客初上佘山,找到陈眉公
-
烈士四川广安人,名炳,号燧生。幼负奇气,好任侠。及长,入弁目学堂,渐知世界形势,志益壮而行并坚。因感受总理之三民主义,知非推倒满淸,民族无从自由,民权无从获得,更无以达民生目的;遂投同盟会,誓为革命奋鬪。纪元前三年春,熊克武,佘英,曾省斋等,谋袭取广安城,烈士与焉。定二月初十夜发难,英任攻巡防营,克武任攻州署,烈士则先于日中以三十八人入城,潜伏响应。及期,夜二鼓,英及克武军相继自东门入,克武军多持刀剑,伪为格鬪状,拥至州署,署吏启门观,而枪声乍起,克武麾
-
你就是天才,天才不在懒人身上开花,天才来自勤学与苦练。感谢「贫穷」给我的鞭策,我如学有小成,不虚此生,那全是它的赐予。这是佘雪曼先生在香港大学对靑年们的谈话。先生在小学、中学、大学时,乃一出名的苦学生。「黎明即起,深宵不寐,潜心苦读,鸡鸣而止」,凭这种苦学的精神,考得第一名,免全费,才完成他的学业。他是专门硏究中国文学的,曾执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东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皆诗文书画并授。凭他的专门著作「离骚正义」、「楚辞论文集」,成为敎育部部聘敎授
-
已吃过了,只剩有子粥。」石市长说:「好!好!」妇人盛了粥,备了两三小菜,石连吃三碗。吃饱后,想付钱,可是口袋如阮囊,只好道谢辞别,次日即离县到武昌去了。县城那些请客的人,到了开席时间,到处找不到客人,次日接到电话,石市长已到武昌。事隔半月,我父亲有事到下钟去,村中的人谈及有人讨饭的事,家父问明讨饭者的衣着形态,才知道石蘅青市长不愿吃鄕绅酒筵,却来农庄讨饭。以后有人向石蘅青先生求证,石先生只说:「我们阳新的子粥好吃极了。」七、佘擧人无笔作画佘寅中字亮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