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期(号):第14卷 第1期
出版日期:1988-06-20
出版周期:季刊
开 本:32开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偸襲珍珠港後,在中國的佔領軍將盟國人民拘禁,集中在山東濰縣(今濰坊市),上海和香港三地。本文是作者本人暢述當年入營前後以及在營中親歷的事蹟,並非一般創作供消遣的小說可比。讀後我們得以了解西方人精神優越的一面——饑餓下不忘敎育子弟和追求學問,服務不計報酬之有無,患難中保持合作和友愛……信心乃是人類前進和向上的原動力。戰前,內陸各省有「中國內地會」創設的學校(神學院在內,共約二百間)診所、敎會、宅院等,其敎士的足跡遠及內、外蒙、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該會創辦人是戴德生牧師。本文作者爲戴德生當年僅八歲的重孫女,今是作家,講師,現任美國紐澤西州坎浦頓青年中心的主管。抗戰末期,譯者一度身爲日軍的囚徒,幾乎被遣北海道去充當奴工,幸蒙友好及時相救始免於難,因此讀本文時,感懷倍增,而獲益至深。本文於一九八五年八月間在費城首次發表,今經作者同意,譯成中文,介紹於中國讀者。原作的文字優美而深邃,譯文難期表達原韻,故盼讀者先讀原作,拙譯僅可當作參考。由於直譯與譯意兼取而外添語句俾利表達,未盡符合原作或欠通順之處在所難免,敬希 涵諒。英文原作的版權仍由作者自己保留。——譯者。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106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