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肉是马巷名特食品,是名闻闽台的马巷三宝之一。它以味道芬香、鲜美、熟烂,老幼咸宜,又少油腻,适合口胃为特点。封肉的制法是取猪的后脚腿肉为原料,每整四方块约一市斤左右(可大可小),涂上鸟酱,加上香菇、虾米、板栗子、味精、盐,用一白纱布包紧放进高压锅里炖或蒸笼蒸即成。所谓『封』即包封紧密之意。食用时解开白纱布反倒于盆上,使肉皮朝上。马巷这种独特的用法是其他地区所没有。许多马巷籍的老台胞,老华侨,还把这种做法带到宝岛上或外洋去了,逢年过节,他们也学着制封肉,让
-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马巷建厅置署,通判万友正依照清干典制,遂建城隍庙、武帝庙于孔沟上。迄嘉庆十二年(公元一八〇七年)。马巷厅倅温凤韶(字焕亭,广东人)即率先捐廉迁建城隍庙、武帝庙于三乡卧笼边。为什么要迁地重建?据载,宋朱熹主簿同安时,东巡马巷,登高眺望,感慨地说:「此地后来通利之所。」可是温焕亭驾临马巷时,「乃巷之民未见其利」,认为城隍庙与厅置邻近,「阴阳相背」;有武庙缺文庙,而失平衡,「依违观望」,故其利不通。因此,迁建城隍庙时,于嘉庆十三
-
马巷观音宫,奉祀南海观世音菩萨,位于马巷街东下水处观音池上,原为鎭煞水尾气脉之庙宇(据传马巷为船穴,名舫寿山,两头翘中央低,至拱市宫口西排往龙蛟池经唐厝港入海,东排往观音池(建农贸市场后塡掉),内田溪经董水出海)。相传观音佛祖曾化身一白衣女郎,为驻马家巷的同安踏石司巡检龙相清(江夏人,乾隆三十九年任)之母治愈沈奇顽疾,龙相清为酬答神恩,曾赠匾曰:「不贰堂」(意为一治即愈)。查『马巷厅志』马巷踏石司于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由官澳改驻马家巷,乾隆三十九
-
明新相继葺修。历代县令上任之前,都要到庙拜见城隍爷祈求庇护,指点迷津,以使任职期间风调雨顺,境内安宁,每年的「城隍诞」,「三巡会」还要带头参加祭拜。民众也希望城隍保佑一方黎民,除暴安良、安居乐业。城关城隍庙废于民国间,其遗址在今同安宾馆。其二在马巷街,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金门通邻胡邦翰呈文甲报将金门衙署移马巷时,就设建城隍庙,至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万友正任马巷通判,遂鸠资倡建于马巷孔沟路头(今同二中靠福厦路一侧),这说明马巷建城隍庙是和马巷设厅分
-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马巷建厅置署。按照清朝祀典:「凡有地方官之驻在地,必须有城隍庙、文武庙、及妈祖庙与保生大帝庙,为地方官朔望拈香之所,于是通判万友正倡建城隍庙与武庙于本镇孔沟上。(即今同安二中校址)后因城隍庙乃鬼神之地,与厅署邻近,阴阳相背,实是不伦不类。迨至嘉庆丁卯年间,温公焕亭莅任斯土,捐廉将城隍庙移建于卧龙滨现址,并劝谕士民捐献,续建文武庙于城隍庙之右,至辛未年全部峻工。据载:城煌庙落成之后,神灵极其显赫灵圣,方圆百里居民,皆蒙其荫
-
一、马巷的简史与地理环境马巷旧名马家巷、马厝巷,别称舫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鎭,历史上原属泉州府辖,现属厦门市同安县。宋朱熹簿同时就指出:「五百年后必有通利之所」,里人因此建庙于四甲大街,名曰「通利庙」。随着历史的推移,马巷逐渐发展,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形成贸易市集,迨至清朝乾隆年间,马巷设置厅治时,就已店舖栉比,烟火万家而成为村落巨鎭。马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它东有鸿渐,峰峦高突;西有笔架,秀气天成;两山遥遥相对,左右环抱。北有群峰绵亘,为我马巷之屛
-
两志,马巷厅志乃将马巷以南划入,辖区以本县同禾里民安里翔风里,除此三里外,还包括金门。故重印厅志,则包括金门志在内;为此建议一倂重印厦门志。名誉理事长陈式锐鄕长亦认为厦门志为清末版本,当时该地隶属同安县,赞同一起重印,以免本县史料偏废不全。2.补救县厅两志重复通用办法:因历代政制改张,地区重壹,致部份资料互相沿用,为两志内容重复主因。两志出版一在清末,一在民初,因印刷技术进步,民初县志用铜模,字颗大,字划清晰;厅志为板彫,且两面缩印一页,字小笔划欠明;为
-
舜帝游历山因慕亲而作思亲操。晋陆机因思鄕而作怀土赋。唐狄仁杰因久羁江南北望白云而思亲。故总统蒋经国先生,有梅台思亲之文。怀鄕思亲,古今皆然。我一生颠沛坎坷,幼时曾随家父返浙江淳安故里,童年在福建同安成长。灌口陈井和马巷上庄,其鄕情亲恩,令我终生怀念。一、灌口陈井陈井、又称銮井,属同安县灌口区前场鄕。东南伸入马銮湾,扼马銮左右两港湾之咽喉,为海防要地,明清设有守备官衙。左为东湾,由灌口区各河川集流前场,汇入马銮湾。海水随潮汐涨退,涨潮时为前场与厦门之海运
-
从前马巷湖口鄕(俗叫后许鄕)有个许阿掬,他家田里经常种有许多「芋瓠」,(一种蔬菜的名称。)「芋瓠」成熟采收时,阿掬仔必须挑至马巷街上来贩卖,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芋瓠掬仔。(仔,音亚)后来他在马巷大宫边的四甲街开了一间干果店,卖些鱼仔干、虾仔米、豆干粑、黑木耳....等等,兼卖自种的「芋瓠」。芋瓠掬仔待人亲切,生意算是不错,只是喜欢与人开玩笑,说话常会带些不吉的「口头话」,令人觉得啼笑皆非。例如:艾哟哟,夭寿呀!〇〇伯呀!天这哖热,看你行甲规面汗,紧来歇困
-
叶道士、俗呼翁公祖、生于宋高宗建炎年间,(西历一一三五前后)确切日月已失记载,相传马巷龙蛟池畔的「叶厝」就是他的祖居。叶道士曾得高人传授;(修道大法),精通各种符咒,以及高深的「游街法」、「幻术」。据传;他身上怀有「子母金钱」三枚,其中较大的一枚是—「母钱」,较小的二枚是「子钱」,「子钱」可以用来购买食物,「母钱」则不能用掉,必须保留在身上,每次把「子钱」用出以后,身上的「母钱」又能生出二枚「子钱」,如此循环,用之不竭,只是不能蓄积。叶道士能以朱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