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阿凤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阿凤开通显应桥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0期  作者:武陵  出版时间:1971-06-20
    关键字: 显应桥 太保墩

    运河上游来水,须沿太保墩绕道而过,倒流入梁溪河而再转入太湖,如此则水源不能畅通,若遇水潦,则上流之水无出路,由黄埠墩起,至西门外双河口两岸田禾二万数千亩,将尽遭淹没,若遇旱患,则湖水不能直入,田禾将尽遭枯槁,所以显应桥之开通,关系民生国计至钜。淸咸丰六年七月,吾邑大旱,河底龟裂,西门外开原鄕支巷上的支阿凤(浩明)是一位急公好义的图董,(相当于现在的鄕长)为抢救锡西二万余亩田禾以免枯槁起见,邀集邻图各图董龚照亭、龚祝三、厉有光、王信泰、惠山鎭图董周彦成,双河上

  • 文章「千人会」——纪念支阿凤开通显应桥的义行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66期  作者:寒松  出版时间:1975-04-20
    关键字: 千人会 显应桥 无锡 梁溪河

    已有登过,兹不赘述。现在我要说的是在三月十六那天,由北塘和西门的米行业所赛的「千人会」。这谢会亦是到惠山进香的,但这谢会既不是朝神,又不是拜佛,而是纪念一位不畏权势,不屈威武,仗着正义,造福地方的鄕下图董名支阿凤而赛出的。这谢会的排场与众不同,参加的有一千人,除敲锣打鼓,掮旗掌伞者外,每人都卷起衣袖,用数十只一排铁钩穿入左臂或右臂的皮肤,一端系以蔴线,挂着一面重约二、三十斤的铜锣,或香炉腊栓,伸出手臂,挂着一路行走,同时还把锣边走边敲,这名叫「烧手香」。还有

  • 文章阿凤与显应桥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3卷 第8期  作者:武陵 出版时间:1980-02-10
    关键字: 显应桥 开通显应桥 义人

    上游来水,须沿太保墩绕道而过,倒流入梁溪河而再转入太湖,如此则水源不能畅通,若遇水潦,则上流之水无出路,由黄埠墩起,至西门外双河口两岸田禾二万数千亩,将尽遭淹没,若遇旱患,则湖水不能直入,田禾将尽遭枯槁,所以显应桥之开通,关系民生国计至钜。淸咸丰六年七月,吾邑大旱,河底龟裂,西门外开原鄕支巷上的支阿凤(浩明)是一位急公好义的图董,(相当于现在的鄕长)为抢救锡西二万余亩田禾以免枯槁起见,邀集邻图各图董龚照亭、龚祝三、厉有光、王信泰、惠山鎭图董周彦成,双河上图董谈恒

  • 文章無錫民初故事——文前弁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24期  作者:張我佛  出版时间:1996-10-20
    关键字: 民间八怪 民初故事 王实恨 日本侵华

    无锡民初至抗战前后盛传有「民间八怪」。都是民间小人物大声望。他辈含蓄了中国固有道德及传统,亦代表了地方民族性质,文内有若干无锡俚语,年长乡长读后会心通神会,后辈同乡,则须加注解,恐还不及全意。早年八怪名声中,莫过于「哭丧婆阿凤,但笔者以其职务行为,是财主与谀者之产物,乏善可陈,略而不记了。另外日本田中奏折后,屡次欺侵我国,民初交我国之廿一条。迫我为日本附属国,我全国民众反日情緖高涨。无锡崇安寺边通俗教育馆前,每日下午二时,有位王实恨先生,立在长凳上

  • 文章无限英辉照故人 里山添新景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1期  出版时间:1985-11-01
    关键字: 阿里山 人物传记 吴凤 名胜古迹

    殉难处」,以资悼念!这一成仁的地点—古称「蒲羗林」或「打猫东」于淸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年)兴建「吴庙」,宣统三年改筑于社口靑山绿水间,榜曰「里山忠王祠」,其后复经多次修建。民国四十年,嘉义县长林金生予以扩建,四十二年冬完工,殿宇巍峨,蒙先总统亲题「舍身取义」横匾,以嘉其行。庙有燕尾拱门,在斑烂的红墙衬托下,显得庄严夺目。正殿中央奉祀吴公之神位,左侧为其史蹟陈列室,后花园椰树高耸,花木扶疏,景色宜人。现在嘉义县政府为了结合古蹟、名胜发展观光事业,因

  • 文章二上里山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41期  作者:王卓群 出版时间:1987-10-01
    关键字: 阿里山 森林游乐区 观日楼 吴凤庙 二度上山

    我清凉的深刻印象,也存著来日再游的愿望。自从嘉义至里山的公路辟建完成后,台北坐车可以直达,非常便利。于焉勾起再游里山的念头,遂于七十二年初夏,坐车前往再一次里山之旅。里山公路以嘉义为起点,全程七六公里,经吴庙入山后,每站距离愈拉愈远,村庄亦越过越稀。崇山峻岭、层层叠叠、曲折廻旋。驾驶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身旁经过像是鬼斧神工劈削出来的峭壁,脚底则是万丈悬崖,沿途靑峰翠谷,苍松绿竹。住家散落在高高低低的山陬,居民日常过着清风明月的纯朴生活,怡然自得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