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锡天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祭亡兒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3卷 第6期  作者:鄔侍安  出版时间:1981-06-06
    关键字: 悼念亡儿 诗词抒怀

    呜乎,不賷老,使有失明之痛,我儿锡天竟于民国年月日以病殁,溯其生,尙不足而立,抚膺悲怆,老泪纵横,抱孙思子,曷有己时,顷以月日就殡,躬率其子,乃告于亡灵曰:呜乎,与汝为父子兮,尙不足三十年,忆尔在襁褓兮,为父母之所欢,汝母之钟爱兮就湿擦乾,手足之扶抱兮,友于拳拳,意儿之壮健兮老虑为安。迨总角兮,数携就学,出循礼仪兮,归承色笑,知所努力兮,名列前茅,望尔成器兮,用慰我老。而世路多舛,学殖之道崎岖,壮怀未己,而深造之机迂徐,军营归来,乃赋关睢,此所以望尔

  • 文章悼念亡侄锡天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3卷 第6期  作者:鄔時庚  出版时间:1981-06-06
    关键字: 悼念亡侄 生死两隔

    芬既无心于写东海大学的硕士论文;你大弟耀自金门军中特假囘来;我与你二伯母在你床边为你祷告,呼喊主名,你也和声阿门,也留置圣经节备你有精神时的享用……等等的努力,但是这些都不能拉挽住再多些时日留你在地上,与这苦难的世界多见几面。锡天!安息吧,我已经介绍耶稣与你——传福音。这多难并汚染的地球,既经堕落,照神的工作计划,这地充其量不过是我们客旅之处,我们既接受了耶稣,祂才是我们眞居所,祂的慈怀才是我们永远安息之处。你留下的长子汝农,与刚生不及月的次子汝沅均甚佳

  • 文章医星」声名大噪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0期  出版时间:1984-02-12
    关键字: 民间传说

    第五十四代道敎师张麟,入觐经过苏州时,患病很重,洽遇悬壶未久的叶士医生。诊治的结果,是药到病除。能够即时到京,不误朝觐之期。张师心中,很是感激,并想要报答一下,但又不知如何才能称叶的心,于是去问他的意见。叶即说:「如果你眞要酬谢我请……」。张师很高兴的答应了。第二早上,张师以全副法驾的盛大仪队,去拜会江苏巡抚,因为场面很大,引起了很多路人住足观看。当他的行列将通过苏州阊门外有名的万年桥时,忽然传下「法旨」,全体仪队,暂停前进让「医星」先走

  • 文章天锡故地探幽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68期  作者:一祐 何信峰  出版时间:2015-02-28
    关键字: 余天 故地 樟树湾 余氏祠堂

    舟山本岛北部,决策者正在摒弃「杂草」、「碎块」,用新一轮的时代色彩铸造工业及旅游基地,外来建设者及旅游的人们那里知道,这块土地有弥足珍贵的精华: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以及寓居者的高贵显赫的人生篇章,折射著历史之光。余天锡(一一八〇—一二四一),字纯父,号畏斋。南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他四十四岁擢进士第,回家乡光宗耀祖,一、为祝寿,为族人后辈排行造字;二、为昌国县已故右丞相赵国忠、定王史浩立祠于道隆观作记《真隐旧游》;三、为寒子入学,造一书院(即后来

  • 文章故鄕的抗日游擊隊㈢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44期  作者:盛朗奎 出版时间:1979-07-01
    关键字: 抗日游击队 戴笠

    烧毁,损失惨重。丁部的纪律,说起来也难令人满意,当时是枪杆子的下,军事外民政他们也要管,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申辩的余地。不过丁本人还讲些道理,他还尊重当地的仕绅与知识份子,处事还识大体。我现在举两个事例来说明。有一,亭林的首席仕绅周瞻歧,忽然被几个游击队员架走,立刻震动全鎭,人心惶惶,大家深恐被绑架,都想离鄕赴沪避难。可能这几个游击擅自行动,不知为了什么原因,把周瞻歧架走。丁三知道了这件事;当就赶到奉贤的庄行鎭拦住,并向周胆歧道歉,还要设宴为他

  • 文章故鄕的抗日游擊隊㈡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43期  作者:盛朗奎 出版时间:1979-04-01
    关键字: 抗日游击队

    了忠义救国军‘最高领导人是戴笠将军,总部设在安徽省的广德,杜月笙所策画的别动队人员,也就归并入忠救军。所以当时丁三的部队,也就由忠救军收编。在这个时候还发生一个挿曲,丁三有一个老头子(帮会中拜的老师称老头子)李民,李民原是做过江苏水上警察厅长沈梦莲(名葆义又叫沈小妹)的小舅子,跟曾任水上巡警营长的何子宽,在上海混在一起。何子宽与日寇在上海扶植的伪组织大道市政府有勾结,因此就属李民也进行收编沪郊的游击队,计画组织伪军。李民就找丁三接洽,其实当时丁

  • 文章舟山歷史人物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34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91-11-30
    关键字: 舟山 历史人物 余天 王国祚 张信

    一、余天锡天锡(?——一二四一),字纯父,号畏斋,昌国甬东(今定海城关)人。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考中进士,历任临安、婺州、宁国、福州知府和吏部侍郞、户部侍郞、户部尙书、吏部尙书等职,嘉熙二年(公元一二三八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三年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授知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淳祐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知庆元府。当年十二月丁卯日病卒,赠少师,谥忠惠。《宋史》本传说,余天锡「性谨愿,绝不予外事」,对职责

  • 文章与海外耆宿郑天锡博士话生平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卷 第4期  作者:袁道豐 出版时间:1973-12-01
    关键字: 郑天锡 生平事迹 访谈对话 法学专家 驻英大使

    本文系转载自五年前出版的东方杂志,文内所载时间均系五年前时间计,郑天锡博士业已作古,而文题仍采用原题目者,系表示「原文照登」之意,敬请读者留意及之。—编者—

  • 文章虹橋書院:舟山群島書院的肇端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49期  作者:翁源昌 出版时间:2011-12-31
    关键字: 虹桥书院 余天 舟山群岛书院 儒学教育 教育世家

    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是位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九四〇年),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舟山群岛最早的书院是南宋绍定三年(一二三〇)由宋太师昌国县人余天锡所建的虹桥书院,由此而开启了舟山古代民办学府的先河。应时而生 顺势而立舟山地处偏僻海岛,自唐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定海始自为一邑。」(康熙《定海县志》)作为舟山群岛的第一家书院——虹桥书院,为何能在南宋绍定叁年创建?这不仅与南宋理宗皇帝对新儒学及书院的推崇、认同的政治背景有直接关系,又与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