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钱载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论清代浙西六家之一——钱载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4卷 第5期  作者:趙杏根 出版时间:2002-05-10
    关键字: 进士 《登燕子矶望金陵》 杜甫

    钱载(一七〇八~一七九三)字坤一,号蘀石,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乾隆十七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有《蘀石斋集》五十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三零五,《清史列传》卷二十五,朱休度《礼部侍郎秀水传》,吴文溥《故礼部侍郎公传》等。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十四年经学,钱载都以诸生获荐举,但都未能中试。直到乾隆十七年,他才中顺天鄕试,并联捷成进士。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矣。此后历官文化之职,且多为闲曹。为官期间,建白无多,且才具平常,屡次未能履行职责。即以

  • 文章沭陽人打安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3期  作者:前人 出版时间:1980-12-01
    关键字: 钱锦馀 史料记载 淮军

    沭阳南鄕有位锦余,他会做铜锡器家具的手艺,人家都叫他「二铜匠」,民国二十里外年,已经七十多岁,他说:「年幼时候在淮军威远军统带官张大人手底下当什长,曾经到安南打过孤拔,(法国军队统帅)去的一共是六个营,从安徽坐船到湖南,便起旱开拔向南走,足足有一个多月,才到云南省城,在那里休息没几天,又向东南直奔鎭南关,到谅山观音桥(安南地界)同法国兵接上火,打了一个小胜仗,第二次便是追法国兵了,眞是旗开得胜,替中国人争口气;他是洋枪队,用的独子拐后膛枪,当时要算顶

  • 文章山西大元寶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6期  作者:牛向明  出版时间:1995-07-01
    关键字: 钱币的发展 资料记载 相关研究

    我国历代币之材质,多以铜、间或有铁、锡之出现,此外春秋时期曾有金币,汉武帝铸银币。其后由于窖藏保値监行,而有「银锭」或「元宝」,也就是所谓的「银子」、「银两」之出现。民国廿二年(西元一九三三),政府废两改元以前,主要流通的货币就是「银两」,因为它本身没有「面额」,其流通价値完全取决于本身的重量与成色,所以又称为「秤量货币」。在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元宝货币」中,有各样各式的「银锭」,如「马鞍银」、「海防银」、「津贴银」、「税银」……等。以

  • 文章戲說孔方兄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71期  作者:朱惠宗 出版时间:2007-11-01
    关键字: 孔方兄 鲁褒 神论 史料记载

    孔方兄一词,最早出现于晋朝南阳人鲁褒的〈神论〉:「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珍宝。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不足而走,解严毅之形,开难发之口。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孔方兄神通广大,有了它就富贵,失了它就贫困。鲁褒生活时代,崇尚清谈,摈弃世务,专谈玄理。但自出现了金,就得退避三舍了。有了就可买官做(可见当今的卖官跑官,古已有之

  • 文章略談豐城武風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7期  作者:王文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武术文化 丰城 “五百钱” 民间武术 历史记载

    丰城 王文自昔以来,民间一贯流传:称丰城,临江(即今樟树巿),新建这三府县,号为江西武术名鄕,说这里的人,手上了得,多有武术,甚至还能掌握「点穴」之术,(俗称五百),所以,疑心者,与丰城,临江,新建人接触,常抱戒心,敬而远之。如果一旦得罪了,生怕惹上致伤、致残、致命的后疫症,遭来灾祸,心理状态,十分恐怖。「五百」,这个扑朔离迷,疑窦不解的奇功,各地却喊谓不一:有的地方叫「小手」,又叫「叉鱼手」或称「得了生意」「驮了买卖」「撞到了」。又有的地方,称为

  • 文章泉州鱗爪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66期  作者:淳于旭 出版时间:1984-10-01
    关键字: 港口出洋 铜钱买卖 海关检查 市舶司设立 藩民常驻 澎湖旧

    订:「二贯者,徒(刑)一年;三贯以上者,弃市(斩头)。」检査泉州是宋朝对外货易的唯一大港,所以成为中国铜外泄的一大漏洞,据「宋史」:「绍兴十三年,凡『贩蕃船』(本国船)或『回蕃船』(外国船),槪遗官吏登船检査,以防禁物外泄。」这项严格的「海关」检査制度,在八百三十年前的中国,就切实施行了,比起英国设立海关制度,还早了几百年。铜瓦「三佛齐」是南洋的一个古国,即现今苏门答腊的巨港,明代称为「巨港王国」,一向归属受中国藩封,年年进贡。宋史汪大猷传:「大猷知

  • 文章穆为宣扬中华文化献身(上)——本文为中央日报记者林淑兰访问乡长的记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81期  出版时间:1984-11-20
    关键字: 钱穆 人物事迹 素书楼 访问记载

    谈中国文化,必先懂得看重历史。」素书楼主人史学大师穆,一生以宣扬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为己任,在他而言,文化精神,也就是历史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为自然人和文化意识融合而始有的一种精神。他说:「历史便是人生,为全部人生的经验。」昨天,当他得知获得行政院文化奖时谦逊的说:「我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比较注重文化历史这方面的问题而已。」昨日午后四时,九十岁高龄的史学大师坐拥在素书楼中,看起来精神仍矍铄,「只是眼力不行了。」他说,近年来已不能看书写字,但仍退而不休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