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郡号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陶氏姓源郡堂簡考及益林這一支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9期  作者:陶佩潛 出版时间:1991-02-01
    关键字: 陶氏 姓源 堂号 郡号 陶姓益林支

    河南省虞城县,源远流长,脉络分明,极为光辉。另按「姓氏考略」记载:陶姓繁衍至后世,是丹阳与浔阳两地之望族。丹阳即今之江苏省江宁县,浔阳即今之江西省九江县。二、郡堂考姓氏之郡号,为各姓氏早期祖先发祥之地,即系民族根源之标记。如某一姓氏自发祥地迁至他郡,其后传衍,寖成该郡之望族巨室,即谓此姓氏望出该郡,是其族人世居本郡,年久族众,因故迁徙流离,每冠郡号於姓名之上,以示永志世系,不忘本源之意。姓氏之堂号,有以郡号为堂名,凡以发祥地为根据者,为总堂号。以望出为基准者

  • 文章關於劉氏堂號之淺見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34期  作者:劉景秀  出版时间:2007-02-01
    关键字: 堂号定义 堂号分类 堂号由来 郡号 堂号与郡号关系

    将到梅州,梅州太守派人来劝安世赶紧为自己打算,安世不为所动,仍然与客人聊天饮酒。判官于二十里外,忽呕血而死,安世之危方得以免除。当时苏东坡在岭南贬官地,听到这个消息,便说:「真铁汉也!」这便是「铁汉楼」和「铁汉家声」的由来。堂号与郡号的相互关系郡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建置,秦汉时开始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西汉增至一百零三郡,以后历朝或增或减,每郡统辖几个到十几个或数十个县,作为一个大行政区,由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吏管辖。郡望,是指世代居住在某郡中的著名

  • 文章胡氏宗親堂號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48期  作者:胡榮祥 出版时间:1992-04-01
    关键字: 胡氏宗亲 堂号 郡号 宗族观念

    中华民族一向重视伦理道德,特别重视家族和宗族观念,讲究孝道和尽礼丧事,祭祀祖先。从来我们中国人,跟着军事或政治情势的需要,经济活动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而迁移所到的地方,都不曾忘怀他自己,是从那儿来的,因此便凝铸成一种,追数旧典,而不忘本源的伦理精神,促成家族的精诚团结,这中间,实在大大依靠了姓氏堂号来维系。一、堂号与郡号堂号,部分以郡号为名,所谓郡号,除郡名之外,有时也混和些诸侯国名,或府、州、县名等。郡是秦汉时代,行政区域的建置。汉行郡国选举,魏用

  • 文章陶氏姓源郡堂考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2卷 第12期  作者:陶怡 出版时间:1990-12-10
    关键字: 陶氏姓源 陶氏郡号 陶氏堂号 陶姓名人 缙云支系

    虞城县,源远流长,脉络分明,极为光辉。另按「姓氏考略」记载,陶氏繁衍至后世,是丹阳与浔阳两地之望族。丹阳即今之江苏省江宁县,浔阳即今之江西省九江县。左传:殷氏七族,陶姓居其一焉。二、陶氏郡号考姓氏之郡号,为各姓氏早期祖先发祥之地,即系民族根源之标记。所谓郡号,除郡名之外,间亦搀有诸侯国名,或府州县名者。郡系秦汉时建置,汉行郡国察擧,魏用九品中正,晋置郡公郡伯,均以郡中豪门着姓,传袭日久,族大势盛。如某一姓氏自发祥地迁至他郡,其后传衍,寖成该郡之望族巨室,即谓此

  • 文章譚鄭姓姓氏·堂號

    来源期刊:《長汀會訊》 第18期  作者:鄭朝淼  出版时间:1998-02-01
    关键字: 郑姓由来 郡号郡望 郑国之姓 郑武公 都城新郑 郑氏世家 荥阳世家

    财势的人来立姓,作选官用人标准。以迄「魏」,「晋」。而朔自「北魏」鲜卑人入主中原后,逐渐被汉化,魏孝文帝始诏谕胡人改汉姓,习汉俗,奖腋汉、胡通婚。当时留居北国的中原士族,则纷纷开始编写各自姓氏的谱牒,记述本姓氏族的世系,以示与胡人异族之不同。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特重门第,以地望分别族类之风渐被盛行,较汉代时期尤有过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乃成为氏族保持门阀的工具。但沿用此一制度久了,会形成该姓氏的族大势盛,各姓并利用此一发祥地之郡名作为「郡号」。驯至后来这一姓氏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