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迁徙共返回6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甘肃宁夏连年闹旱灾 居民求生实施大迁徙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5期  出版时间:1986-02-01
    关键字: 旱灾 灾民迁徙 迁徙计划

    法新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廿日北京电)北京「中国日报」称,甘肃定西地区、河西地区与宁夏西海固地区人口太多,经常干旱。到一九九〇年,上述地区将有八十万农民迁徙到自然环境比较良好的地区。至今,已有十三万二千农民从上述三地区外迁。这大规模人口迁徙完全是自愿性质。中国日报称,类似的迁徙计画也在靑海、陕西、云南进行。定西、河西、西海固三地区连续多年发生自然灾害,农作物毫无收成,不少农民的岁入只等于全国农民平均岁入(三百元人民币)的十分之一。过去卅六年,这个地区遇旱灾

  • 文章曹村曹氏今安在?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0卷 第5期  作者:鄭育友  出版时间:2004-10-01
    关键字: 曹氏 迁徙 曹村 宗谱

    曹村:位于溫州瑞安市區西南一三·七公里處,南宋紹興前后近百年中這裡的曹氏登進士的就多達廿四人,被譽為「溫郡世家大族」。日前,筆者慕名走訪了這個當年曹氏聚居,人才輩出的名村。令人驚奇的是,如今曹村竟沒有一戶姓曹的人家。「曹村曹氏今何在?」筆者帶著這一疑問,査閱瑞安市鄉村所藏的家譜及《瑞安市志·氏族門》等有關曹氏下落的資料,終于尋找到一些原因。據《瑞安縣志·氏族門》記載:「溫郡稱世家大族安固許峰曹氏其一也,曹之先居閩之長溪,五季時有日靄者始遷許峰,文獻相承,代...

  • 文章血緣 郡望 姓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2期  作者:黃得時 出版时间:1986-02-28
    关键字: 台湾社会 迁徙 姓氏 人口划分

    台湾目前的人口,多达一千九百万人。这些人口,可以分为四种,包括「山地同胞」、「河洛人」(或称「福佬人」)、「客家人」,以及光复后,从大陆各省迁徙来台的「外省人」。其中,「山地同胞」,原来也是居住在中国大陆,后来,一直南迁,经由马来半岛,进入菲律宾岛定居。其后,一部份,乘太平洋的「黑潮」而北上,终于登陆台湾。其子孙,遂成为今天的所谓「山地同胞」。现在高雄、屛东一带的「山地同胞」的语言,有百分之四十,和菲律宾土著民族的语言,几乎相同,可以得到明证。但是这是

  • 文章追源索流——廖姓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7期  作者:廖崇希 出版时间:1980-12-30
    关键字: 廖氏 源流考证 迁徙 宗派 堂号

    廖文禄衞经历认为太原郡,八男廖文明为通政司,九男廖文峯为提刑郞认为淸河郡,产业赀物立之于碑,江西云都、石城、宁都俱有大石牌坊为纪。廖文兴(二世祖)官参政大夫,因宋元之乱迁徙闽汀等处,故葬祭未详。廖实藩(三世祖)廖文兴之子,自汀州移居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后复迁上杭,此为闽粤所称始祖也。廖昌字衍及(四世祖),廖实藩之长子,其孙廖化为骠骑将军,廖化之孙廖初仕魏为参军,子廖障迁金陵,为南京始祖,晋咸宁以武功封左衙晋国大将军,其孙廖从宪,迁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顺义鄕

  • 文章客家祖先何時始自中原南遷?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4期  作者:涂澄淸 出版时间:1989-10-01
    关键字: 客家祖先 迁徙 历史考证

    壹 引言顷接康君自日本来信说:「我们的敎授中嶋岭雄[1]最近发表谈话:『以长远的眼光看,马克斯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都不行,终究在中国人的社会中,综合汉民族的通性而仅存的思想也只有孙文先生的三民主义了。[2],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之乱,也就是客家人的革命。所谓客家人,原来是居住于中原的一个种族,南下到华南,并慢慢扩大其势力,原本是具有特殊语言及文化的优良民族。洪秀全、孙文,还有今日的邓小平,台湾的李登辉先生生,甚至新加坡的李光耀总理,都有客家的血统

  • 文章星村董氏迁徙纪要

    来源期刊:《魯泗會訊》 第8期  作者:董鏡堂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星村 董氏 迁徙纪要 广育堂 祖宅

    一、姓氏淵源吾董氏始祖,據左傳昭二十九年紀:「舜時有董父,居於董澤,地處山西聞喜縣東北,畜龍事舜帝,帝賜姓曰董。」又急就篇註云:「周大夫有二子,適晉爲太馬,董督晉典,因爲董氏。」董孤其後也。故董族姓氏始於黃帝也。二、歷代播遷(一)泗邑災詳誌謂:明末清初,因天災人禍,人口至清順治二年,僅一百八十戶,丁二百一十七人,不及他縣一個大村,幾難以馬邑,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始由人口興旺的山西洪洞縣大量移入,並以該縣之廣濟寺前的大槐樹下爲集合地點。追溯本支即由始...

  • 文章清代广东沿海大迁徙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9卷 第2期  作者:方印朝 出版时间:1979-06-30
    关键字: 迁徙经过 迁徙原因 后世影响 遗迹 广东沿海居民

    民贫者,行乞街市露宿衢道,往往饿死。门有死者,则署县经历李肇丰。(按:代行知县职务之经历吏)藉究死因,连逮保甲邻佑,贻累多人,合城人卧不安枕。俟六月,知县龙之纯抵任,即具详界外海田,俟收稻毕方迁徙,民始得苏」(见新会县志。)「顺治十八年五月,平南敬亲王,奉旨同总督李栖凤,自番禺至新会、新安(按:即现宝安)以及惠潮抵分水岭还辕。」(见尙可喜事实册)迁徙之事,要出动到亲王和总督,可见事态之严重。道光广东通志边防云:「我朝定鼎,差内阁大臣苏纳海、鼇拜,议定沿海建

  • 文章从「邢国迁徙考」印证邢氏衍居源流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8期  作者:邢季周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邢氏衍居源流 邢国迁徙考证 迁徙路线图 周朝封国 孙中山

    我国社会组织之演进,在由氏族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的过程中,基于家族人口的繁衍,聚族而居,形成一个个宗族。为了抵抗异族的侵凌,乃共推德高望重辈份最长者为族长,领导族人共谋本族的生存与发展。设置家祠,供奉祖先,愼终追远;编印家谱,传诸后人;开办家学,敎育子弟。所以一个个宗族,便是民族社会的基层组织。所以国父孙中山先生就认定中华民族的组成,就是由家族而宗族,而民族。一个宗族在其人口繁衍众多,基于生活所需或迫于异族之侵凌,就分枝多处,有的远离故土,迁徙他鄕。为了

  • 文章记江西人民向湖南五次大迁徙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47期  作者:李少陵 出版时间:1970-02-02
    关键字: 人口迁徙 插标为业 湖南五次大人口迁徙 江西人

    来的,因此我们的堂名叫做陇西堂,据曾祖尙忠公言:「江西人向湖南第一次大迁徙,是在明初洪武初年。相传朱洪武和陈友谅大战之际,江西人支持朱洪武,湖南人支持陈友谅,朱洪武吃了不少的亏。因此,在他愤怒之下,曾说出两句这样的话:「有朝一日做皇帝,一定要血洗湖南」。到后来,朱洪武果然做了皇帝,这一来,吓得湖南人背娘带妻孥,纷纷向贵州、四川、广西逃亡。于是江西人乃乘虚而入。当江西人初到湖南的时候,湖南旷地极多,江西人可以自由划分土地,这叫做「插标为业」:自此,「血洗湖南

  • 文章浙北的溫州村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7卷 第2期  作者:莊千慧 出版时间:2001-04-01
    关键字: 温州村 沈家村 迁徙历史 移民

    迁徙历史,沈家村村委会主任郑书守和现年六十八岁的老人郑常发等人都感慨万千……大部份从浙南迁徙到余杭的老乡都是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从平阳的水头、腾蛟等地搬迁来的。在那个年代,地瘠民贫的平阳西部山区灾荒连年,一些村民无奈只能举家外出求生。而余杭等地地广人稀,尤其是逶迤起伏的大片黄土山坡,当年是一片荒山,当地人不屑于耕作,这里便成了肯吃苦耐劳的平阳人的立足之地。他们携家带口在这片山坡结茅而居,过起了开荒谋生的日子。郑书守说,他的老家在平阳县水头镇凤林村,那是在一九〇几年

共63条记录 1/7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