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福州光復國民軍陣亡一覽表辛亥福州光復國民軍陣亡一覽表附註:光復之際,福州死傷極爲有限。革命軍方面犧牲者僅如上表所述。滿人死傷亦不多;惟閩西方面,土匪乘機作亂,革命志士被殺百餘人。
-
先生自幼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富有民族意识,胸怀匡复大志,一生崇向法治。忠贞廉洁,待人以宽,律己以严,晚年虽尊为国家元首,衣食住行,与平民无与,公余治农林园艺,一草一木,必亲培植,郊游每摒除随从,遇农夫老幼,辄訽近况,其宁静淡泊,平易亲民之风范,见之者均能畅言。先生喜着布料长衫,曾语人曰:「辛亥革命前,靑天白日旗为国父所定之革命军旗,自国父病北平逝,余即不穿西装,改穿蓝布长衣,乃示靑天白日永不离余灵魂和躯壳。」
-
這個規矩實在不好受,新郎回家後忙于招待客人,直到夜晚二更始大開筳席,三更轎抬新人。四更新娘子抬進門(新娘身穿大紅湖縐的絲棉旗袍——即令伏天亦如此,足穿藍布襪和薄布底、青布幫的綉花鞋,頭上梳一對抓髻,髻上插兩支四季紙花,儼如一個女道童)。新郎先已立在弓箭案前等候(案上斗内盛滿一斗米,三支箭插于其中,弓弦搭在箭上),新娘下轎後同新郎先拜弓箭,然後拜天地祖先,繼而送入洞房。洞房門口侍立二人手執腰刀,一俟新娘進房即將刀入鞘(俗稱『鎮煞去邪』),所發聲響足使新人嚇...
-
兵舍建筑堪称简陋:一式三间排的平瓦房,一明两暗,墙壁是竹篾土墙,没有棚板、地板,六扇窗门均用木条钉成,内糊以纸,四围筑以土墙也不抹石灰。辛亥革命前夕还有不少这样的兵舍,革命后闽督军李厚基为建筑东湖营房,把它们拆除了一大半。⒉兵器与训练庚子年以前,旗营所用的兵器以火绳枪、鸟枪、抬炮(即二人抬的大鸟枪)为主,其次是弓箭、大刀、长矛、藤甲(即盾牌)、腰刀等。尽管武器粗陋如是,旗兵平时仍要加以练习。先说步甲练习弓箭:练习的场所在地各旗的『箭道』,所谓『箭道』,就是
-
衍的说诗论诗,妙语连珠,推崇备至。樊增祥尝作诗赞陈衍云:「……石遗于学无不邃,太阿出匣当者谁?河岳蟠胸作根底,风霆入笔驱文词。……」秀野诗会两年中举行二三十次,作诗无数。后因同人离散而暂停。旋草堂亦为北京政法学校教务长林启(字肖顼,闽县人)所赁。辛亥革命后,陈衍自乡来北平教书,又于一九一五年在东城顶银胡同寓所恢复了诗会,名日「春社」,亦有诗家十余人参加。
-
注:同安钟楼照片)同安旧县城中,矗立著一座方形砖混结构建筑物,这就是钟楼,是纪念辛亥革命后在护国战争(即维护中华民国的共和体)中牺牲的庄尊贤和潘节文两位烈士修造的纪念建筑物,原是同安县城最高的地物标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过防空警报处,一九八四年原同安县人民政府把它作为辛亥革命活动史迹,而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庄尊贤、潘节文何许人也?庄尊贤(一八七五~一九一六),字育才,同安县安仁里山兜徐厝后人(今属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鎭)。他自幼读书,十五岁经营粮食和布匹生意
-
辛亥福建光復,當局於九月廿七日,特設延賢舘通吿週知原文如後:爲延攬賢才,採取輿論起見,特設延賢舘於閩省敎育總會,凡我邦人士如有意見欲陳述者,可照舘章辦理,舘章揭示如左:第一條 本舘以延攬賢才,採取輿論爲宗旨。第二條 本舘設有招待員,如有意見,可向招待員面陳,或具意見書,交招待員轉遞。第三條 本舘設有投書櫃,不問何人如有意見陳述者,均可投入。第四條 如有特別意見,必須到參事員會或各部面陳者,亦經本舘決定代爲介紹。
-
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旨在推翻專制,實行民主,以福國利民。這浩然的正氣,自爲人們所嚮往,是以辛亥黃花崗一役啟其端,而武昌義師繼起,各省爲之響應,乃使淸廷莫之能禦,而民國創建了。但攻克南京,以解武昌之圍,乃能振奮全國人心,奠定共和始基,此之關鍵極大,則實我閩林述慶之振臂一呼,群皆效死所由致也。林述慶字頌亭,爲福建閩侯縣之快安鄕人,淹通典籍,才華非凡,而慷慨有大節。淸末科擧旣廢,遂投身福州陸軍武備學堂,與許崇智、王麒爲同隊。光緖三十一年畢業,許等赴日留學,他則...
-
陈延香,又名树坛,字澄怀,晚年号慧香居士。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七年)出生于同安阳瞿乡。其父系清末秀才,在村里开设私塾。陈延香少年时就读其中,十岁时,父亲病故,陈延香子承父业,受聘在灌口风山书院及角尾1带私垫任垫师。宜统二年(一〇一〇年),陈延香在灌口石头亭乡加入同盟会,后受命在同安组建青年自治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一〇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陈延香、陈仲赫等率领青年自治会会员,号称「同安革命军」,与庄尊贤所率灌口革命军里应外合,于十一月十三日光复同安县
-
福建省政治,自民国成立至大陆变色,大致可分作四个阶段;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至民国四十五年)为第一阶段。国民革命军北伐收复福建时起,算第二阶段。廿一年十九路军人闽,至「人民政府」溃灭,算第三阶段。中央军击溃「人民政府」起算作第四阶段。吾生也晩,对于第一阶段的情况不甚了了,只好自第二阶段起来写「闽省政治槪况」了。如有出入,幸请高明指敎。国民革命军北伐收复福州(福建省会)以前的福建政治,完全是军阀割据的局面。民国十六年以前的统治权,几乎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