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55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也談雲南移民事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3卷 第1期  作者:馬量為  出版时间:1987-06-20
    关键字: 越南 移民

    在文献十二卷三期,有两位鄕长谈云南移民事。我也是自幼即对此事极有兴趣,也常向人问起,君之始,来自何方,也常会听到的囘答是,来自小云南,交阯国,旮旮县,大槐树底下,追根究底的问下来,总归是听老人家这样说的,在只凭口说的况情下,只能半信半疑的不敢肯定,如今,看过了战鄕长之文后,才觉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云南移民之事,是千眞万确的事实,更明白的指出小云南不是云南,而是现在南北部地方。其来自云南者,如张晓古先生之先祖,有宗谱的记述可证,另外吾友杨坚德先生,也有

  • 文章舟山之古稱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06期  作者:何雷書 出版时间:2004-10-20
    关键字: 舟山 古称 翁洲

    考古证明,舟山已经有七千年左右的人类历史,唐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始建县治,为翁山县。在翁山县以前的六千多年里,舟山是什么名称呢?历代地方志沿用「舟山,古称甬东」。这甬东出自《左传「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是甬江之东的意思,这是以其方位而名的。西晋文学家杜预注:「甬东,句章县东,海中洲也」。是说明甬东是海中岛屿。志书又载,舟山在秦汉时期曾有「会稽郡鄮县东境」之称。因「境」与「京」谐音,故舟山有「塌东京,涨崇明」的故事传说。其实,舟山因为地处海岛,长时期

  • 文章窰遗址上林湖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85期  作者:董有華 出版时间:1992-12-01
    关键字: 窑遗址 上林湖 青瓷 越国

    九秋风露窰开,夺得山峰翠色来。这是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豪在《秘色器》诗中对窰产品釉色之美的赞颂。窰靑瓷的主要产区,在宁波的慈谿、余姚、奉化、鄞县一带,至今已发现的「古窰遗址」有上百处之多,但最著名的要算慈谿的上林湖古窰遗址。古时候,宁波一带属国,地称地,窰称窰。上林湖一带有丰富的高龄土矿,早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制陶手工业。在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能制造原始的靑瓷。到了东汉晚期,已能烧制比较成熟的瓷器,是我国最早烧造靑瓷器

  • 文章豫剧在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4卷 第1期  作者:趙明普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豫剧 演出 越南

    中州豫剧团」是誉满台湾、驰名国际的「飞马豫剧队」的前身;原隶属于留国军管训总处。是豫剧大师张岫云女士,于富国岛一无所有的艰困环境中,呕心沥血、克服万难,创组而成的一个行当齐全、角色兼备的剧团。一九三九年底,我军民三万八千余人,在黄达云杰将军率领下,进入南,原欲假道来台,不料法人罔顾国际正义,将这些人一律羁留在北蒙阳地区的荒野中,在露天下度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集中营生活。张岫云女士就在这种饥寒交迫、精神极度苦痛的状况下,欲以其身怀豫剧绝艺,来调剂

  • 文章寧波慈城發現中國最早的木屐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4期  作者:東文 兆良 出版时间:1994-04-10
    关键字: 慈城 木屐 考古 南越

    后部相对的两圆孔之间都开凿有一凹槽,以使结带系足的绳索穿过小孔而嵌入槽内,避免行走时把绳索磨损,足见我们的古人是何等的聪明。木屐所在的文化层经科学测定,其年代为距今五千三百年左右,这不但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木屐,可谓价値连城!木屐发明以后,就一直为后人所继承,深受南方吴先民的靑睐。传称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得到国进献的美女西施之后,特意在今苏州的灵岩山上命人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离宫别馆中的一条长廊之下挖坑,尔后埋上一排大陶缸,再在其上舖

  • 文章(《讀書箚記》)人處於孤獨時

    来源期刊:《嶺南特訊》 第299期  出版时间:2008-11-01
    关键字: 孤独 混乱 超越

    當人處於孤獨時(isolation)中時我們看到自己的生命一點點地漏掉,好像他只是一連串相繼逝去的剎那(moments)。而且也看到自己的生命在意外事件與壓倒性的事件中,毫無意義地顚來倒去,當我們對這種看來似乎已經到了結局,而僅留下一片混亂的歷史加以默察時,我們便不得不把自己提升到超乎歷史的高處。

  • 文章南见闻(一)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32期  作者:胡璉  出版时间:1978-01-15
    关键字: 胡琏 越南 遗著

    胡琏遗著自序一九六四年,余奉派为中华民国驻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迄一九七二年离职,前后凡八年之久。大使之基本使命在了解驻在国之国情,敦睦两国之邦交,增进彼此之友谊。「南见闻」乃余在八年之所见所闻。书成之后,南共和国业已沦亡,于今读之,不免令人有沧桑之感,但仍有助于世人对南之了解。南共和国之沦亡,原因复杂,牵涉甚广,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若细加分析,人谋不臧,实为主因。本书历述南之人事变迁及军政措施,评其得失以为殷鉴,旨在鼓舞南靑年为

  • 文章语札记一(上)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478期  作者:顧庭銘 出版时间:2009-01-10
    关键字: 绝书 人歌 刘向 扬雄

    春秋战国这支民族,自灭吴、楚灭、汉灭楚后,已大部份融入华夏民族之中,其语言也随同失传。但迄今并未完全绝迹,仍可从左述领域中,发见古语之语音、语汇和语法之残存。在古籍中,例如国语、竹书纪年、史记、绝书、吴春秋、说苑、杨雄方言等,有以汉字记音之古语甚多遗存。在汉语方言之吴、粤、闽南、赣语的底层,有古语的痕迹,似乎离中原远保存多。在百系民族的语言中,保存有古语,学者认为壮语保存最多。试举绝书中两句话,「大海滨之民,独以鸟田」,「无以

  • 文章上海剧院来台演出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02期  作者:岱山人 出版时间:1994-05-10
    关键字: 越剧 上海剧院 袁雪芬 访台 越剧改革

    剧源自浙江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的「小歌班」,俗称「的笃班」(以伴奏乐器中用以指挥之小鼓(单皮鼓)及木拍极所发出之音称之),经过七十多年之演变,由农村走向城市,发展迅速,观众的人数日益增多,除我国第一剧种团剧(京戏)外,在目前中国三百多种地方剧种中,剧已踞领先之地位,观众也并不局限于江、浙两省籍,据调查目前大陆有一百多个大小规模的剧圑,其中浙江省就有六十多个,所以剧虽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其发展是相当惊人的。在剧发展过程中,名演员袁雪芬的功劳是値得推崇

  • 文章「瓯」、「倭」、「」之称的递变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1卷 第2期  作者:胡牧 出版时间:1995-04-01
    关键字: 地名 部落 百越

    ·海内东经》云:「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见于文字记载,大约始于此。据董楚平先生考证,这个「盖」即是「奄」,在鲁南。倭既在奄之南,已如前述,自鲁南至闽北沿海,分布的都是「区」族的诸多方国,这一带,后来又是春秋时代的「」文化区,故董楚平结合古文字音韵等分析后断定:「倭」即「」。「区」与「倭」同隶影纽,是双声字,故「倭」亦即「区」,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记音符号。但《山海经·海内南经》却又记道:「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同一本《山海经》在记及「区

共551条记录 1/5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