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縣爲關中名區。枕少華。襟渭洛。地靈人傑。賢哲代出。儒推楊震。武重汾陽。近世踵武前修。如立法委員潘公廉方先生者。堪稱遠承往賢之規。宏濟中興之美。就傅挺秀咸林。壯遊騰聲海上。復旦穎脫。學富五車之書。民社首膺。猷佈三民之政。抗戰建國。課士蘭垣。秉筆揚大漢之聲威。敷敎樹百年之謨猷。桃李遍於關隴。敎澤流被陬疆。行憲選舉。衡彥成公正得人之功。躋位議壇。立法獲公忠體國之譽。學究地政。耕者有田遺敎。於以實踐。力倡均富。平均地權國策。終成美政。功在黨國。譽滿列邦。中東訪...
-
于右任先生去世已有三十四年了,今年是他一百二十岁的诞辰。我曾经写过悼念他的文章,由于我们有陕西同鄕之谊,身为晚辈,得以常聆敎言。他的道德文章,举世传诵;他的草体书法,尤为卓绝。回忆民国五十二年,创办明新工专时,曾向先生请敎,除蒙当面鼓励外,并写字一幅予以训勉。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挂在办公桌座椅背面的墙壁上,作为我待人处事的座右铭。其文曰:「以三省思过,以百忍容人,以万夫不当之勇创业。」兹试揣摩于先生训勉之意阐述如下:一、以三省思过:《论语,学而》曾子
-
一、步右老民國四十五年避壽詩原韻萬世垂懷用,意該老人談笑太平開,筆驚天地烟雲起,詩泣鬼神風雨來,勛邁中原猶在望,思加故國不須猜,河山依舊迎元老,扶杖稱觴亦快哉。二、壽右老八十華誕歡聲發發溢蓬萊,爭壽髯仙酒一杯,不老何須採藥去,童顏猶似牧羊來,安排河嶽已驚世,整頓乾坤還費才,故國蒼生同引望,太平仍仗老人開。
-
今岁十月卅一日,恭逢先总统 蒋公百年诞辰纪念之期,凡属黄炎子孙及海内外同胞,对于这位时代伟人和 民族的救星,内心中莫不充满了敬仰和怀念,表露出感恩图报的挚热。因为他老人家在有生之年,舍已为群的志业,吊民伐罪的功勋,在中国近代史的纪录里,留下最辉煌的一章,他所秉持赞化育布鸿钧的精神,与施霖雨济苍生的德泽,不仅广被了这一代的中国人,也造福了后世的中华子孙,庇荫之远,甘棠之永,是无比的珍贵,也是亟度的恢宏。国人常以历史的因鉴,作品评人物的尺度与标准,翻阅近代史
-
崇高关学古今昌 泾渭贤豪满史章独展经纶新计政 长抒圣虑焕伦纲春风桃李培才济 霜节楷模立世彰百岁诞辰怀德泽 仁修雅誉永传扬
-
跪拜有的哭号,个个悲痛流泪,如丧考妣。美国参议员高华德感动的说:「除了美国罗斯福总统之外,他从未看到其他世界领袖的逝世像 蒋总统一样受到这么多人民的哀悼」。诚哉斯言。我于事先并就 蒋公遗训撰拟挽联乙幅,谨表悼念!联曰:矢勤矢勇,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毋怠毋忽,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至于进一步纪念 蒋公百岁诞辰,硕学巨公,宏文大著,最为可观。个人以为,除扩大隆重举行纪念活动之外,更应积极实践总统 经国先生前曾勉励各级公务人员及全体省市议员和县
-
時光巨輪,不停流轉,開國元勳故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逝世已近三十三年。然其精神常在,典範猶存,吾人對先生之追思,並未隨時光流逝而沖淡,反而更加深切懷念。先生生於憂患,長於動盪,事蹟作爲,屢遭困阨,遍嘗艱辛。早年追隨國父 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推翻滿清,弔民伐罪。繼又辦報立言,啓迪民智;創校興學,作育英才。民國建立,堅持法統,反對帝制。出掌監院,管領風憲。一生功業彪炳,名滿寰宇。尤爲可敬可佩者,在其對文化藝術之熱愛與重視。提倡新詩,振興敎化;倡導標準草書,從事文...
-
右老去世屈指已經三十多年了,我們面對這個亂象環的社會,緬懷這位風骨崢嶸,大氣磅礡的革命先賢,令人倍增仰慕之忱。右老一生行誼最爲人推崇與懷念的是:㈠右老與新聞界的淵源 他在清末即曾創辦神州日報、民呼報、民吁報等報,爲民喉舌,提倡革命。來台後,雖貴爲監察院長之尊,但對新聞事業的發展,極爲關切。民國四十五年,議創世界新聞學院時,右老就是發起人中馬首是瞻,衆望所歸的帶頭人物。其中交往最多的是成全我、程滄波先生等人。長者風範,似衆星拱月。㈡右老寡言而守原則 他雖有大...
-
爲紀念黨國元老于右任先生一百廿歲冥誕本刊特發行專刊,由于右任文敎基金會支援出刊,並收集稿件。紀念于右老之文稿甚多,前「陝西文獻」已刊登多篇右老生前部屬友好,知悉本刊出專集,紛紛寫稿在本刊付印前,尙送來稿件多篇,並函電關心詢問,可看出對右老尊敬之一般矣。本期稿件中,有大陸各地之作者,函送來台稿多件,對右老前在大陸活動,有詳盡之敘述,西安政協副主席胡景通先生寫條幅「于右老是封建主義叛逆,民主主義旗手、三民主義信徒、共產主義朋友」恭頌右老(本刊第八頁刊出)其對...
-
翰墨鸿文一代扬 名山功业挹崇芳扶邦硕节彰风义 泽世箴谟振宪纲百岁勋华垂典范 三秦圣彦沛声光德庥永共中兴盛 徽耀乾坤焕史章右录七律一首,系为纪念蔡故审计长江澄鄕尊百龄诞辰而作。缘于今年三月八日恭逢公百岁冥诞,其女公子蔡玮大姐曁婿余纪忠先生笃于孝谊,愼终追远,秉彝伦礼仪之敬,彰先德渊源之忱,于是日假台北市忠孝东路善导寺举行追思仪典,公生前勋名卓迈,功业彪炳,为三秦开济元良,为邦家中兴硕彦,缅怀往绩,追思尤深,每当触及公所书「陕西文献」封面题额之际,深佩其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