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主题分类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表演形式共返回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同安民間歌舞

    来源期刊:《同安》 第48期  作者:陳樹頂 洪文章  出版时间:1994-08-01
    关键字: 同安 民间歌舞 彩球舞 戏灯舞 表演形式

    一、彩球舞彩球舞又称「摃球」,源于闽南梨园戏中《郑元和与李亚仙》的一节。长安歌妓李亚仙与鸨母众歌女,为她所爱慕的应试举子郑元和助兴取乐的一个场面,后流向民间,成为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有对舞和群舞两种。对舞演员二人,一男一女,男的扮顽童,手持二米左右的籐棍,末端扎一彩球。女的扮彩旦及花旦。群舞演员六人,一男五女。男的扮顽童手持彩球,女的一扮球婆(彩旦)四人扮球女(花旦)。两舞均采用梨园戏的科步舞汇,表演时顽童挥舞彩球,摃打球婆、球女的头、肩、手、屁股、脚等

  • 文章布袋戲與院内布袋戲班

    来源期刊:《同安》 第72期  作者:洪樹勛 出版时间:2000-07-01
    关键字: 布袋戏 起源宋代弄傀儡 布袋戏班的发展 表演形式 代代相承

    布袋戏又称掌中戏,由艺人操纵手中的布偶表演,因木偶小,全戏班放在一个大布袋中即可,故称「布袋戏」。据传宋时已有「弄儡傀」,朱熹得意门生陈淳知漳时:秋收之后,豢优人作戏或弄儡傀。布袋戏发源于泉州(称南派、唱南曲)漳州(称北派、唱京调),据传泉人梁炳麟多次赴试均名落孙山,从此四出游玩。一次,他偶见街头表演儡傀戏的提线木偶,回家仿制木偶的首面和手肢,制成人形,套在手掌中,以裨官野史为体裁,用闽南话编剧演出。明末清初,泉州戏班到台湾,道中遇台风、翻了船,被漳浦

共2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